佳文品读

王孟清“养胃阴、助脾运”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发布时间:2022-08-08点击量:1090

引用:荀春铮,兰春,王孟清,邓羿駃,曾洁.王孟清“养胃阴、助脾运”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2,28(5):156-159.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1~6岁的小儿,临床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拒食为特征[1]。压食症主要与生活方式、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心理、年龄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等因素相关[2]。一般预后良好,但迁延日久,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我国上海地区的一项调查[4]表明,有39.7%(494/1 244)的抚养人认为其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经常吃得少的占10.3%(128/1 244),经常对食物不感兴趣的占6.6%(82/1 244)。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厌食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西医多采用益生菌、微量元素、维生素、消化酶、促进胃肠动力药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理想[5]。现代中医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各有侧重。江育仁总结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6],大部分医家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多从脾胃气虚[7]、脾失健运[8]入手。汪受传认为本病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脾虚肝亢、肺脾两虚为主,分别治以调脾开胃助运、益气健脾助运、健脾平肝助运、补肺健脾助运[9]。有关文献研究[10]也发现,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以山楂、白术、麦芽、茯苓、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山药、党参等消食、补气、理气、化湿药为主,也体现了本病当健运脾胃的基本思想。然而小儿厌食并非只是脾失健运,姜之炎从阴阳不调入手,常以温阳敛阴、益气健脾为治法[11]。倪宣化则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和辨证情况,对脾胃阴虚者,则注意益胃养阴[12]。王孟清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临证治疗儿童厌食症时从中医传统知识入手,结合现代小儿饮食、生活特点对疾病的影响,面对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日益增多的情况,常运用“养胃阴、助脾运”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师从王孟清教授,常年接受王教授的指导,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儿时运用本法进行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厌食症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食物必须要有脾胃的协调工作才能顺利的转化为气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为胃之受纳提供出路,二者相互合作,维持着食物的消化与精微的转输。《灵枢·脉度》言:“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13],脾胃功能正常,“纳运协调”,则口食知味,食欲正常。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喂养不当、药物损害、病邪侵犯、情志失调等原因均可造成厌食。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过食肥甘、炙煿之品,超越了其正常纳化能力,可致宿食内停,积而不化,形成积滞,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亦可造成厌食;另外脾虚也可生湿,湿盛可反伤脾,脾失健运[14],也可出现厌食表现。王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其本质是脾胃功能受到了影响。临床常以脾胃气虚、阴虚,脾失健运等证型为多见,气虚则运化失职,阴虚则阴液受损,均可造成脾胃功能不足,纳化迟滞,不思饮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儿童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正逐渐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喂养观念的偏差及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15],小儿厌食症的证型分布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王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厌食症中胃阴亏虚的患儿正日益增多。小儿神识未开,调护全赖家长,“乳食不能自节”,极易出现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的情况,进而造成脾胃损伤,随着社会的变迁,年轻家长普遍缺乏育婴常识,同时家长对小儿过多珍视,喂养时常追求高蛋白、高营养之品,或因多食,或过于补益,常易使小儿脾胃负担加重,以致失和,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16],最终造成纳运失职。小儿乃“纯阳之体”,“阳多阴少”,在小儿时期邪气入体,易于从阳化热;运化失职,积滞于内,也可郁而化热,而小儿本就“稚阴未长”,阴液不足,一旦有热,极易伤阴,形成阴虚之证;若喜食辛辣香燥之品,又可灼伤津液;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经胃腐熟后,可释放大量的热量,也会耗伤阴津[17]以致胃阴亏耗。王教授认为胃阴在厌食症的病变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胃阴是胃中津液,有濡润食物、参与消化的功能[18],如若胃阴不足,则其受纳、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随之减弱,久之则不知饥饱,进而出现厌食;而阴液亏虚又可使脾脏失于濡养,进而出现脾功能不足,失于健运,无法运化精微、输布津液,则致困顿饱胀,不思饮食。病情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全身气血津液匮乏,损伤机体。故而胃阴亏耗是厌食的重要原因。

2 治疗厌食症应重视“养胃阴、助脾运”

中医历来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15]、“脾健不在补,贵在运”[19]之说,现代很多医家以此为依据,在治疗脾胃病证,诸如厌食、腹泻时,常喜用温燥之品如苍术、厚朴来燥湿运脾,针对脾失健运的疾病固然可以采用健运之法,但如若只是燥湿运脾,难以取得较好疗效。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作为食物受纳、腐熟的重要脏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充足的胃阴,温燥之品虽能运脾却也易伤胃阴。

《明医指掌》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20];《黄帝内经》记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王教授认为厌食的治疗需要脾胃同治,脾胃的纳运协调作用同等重要,在治疗厌食症时不可重脾而轻胃,更不可妄用燥湿运脾而损及胃阴,应同时注意恢复脾胃各自的功能。王教授在治疗胃阴亏虚的小儿厌食症时更为重视这一点,强调“养胃阴,助脾运”,谨记“阳明阳土,得阴自安”[21]的道理,针对胃阴亏虚的基本病机先补胃阴,不单用、过用温燥之品来运脾,以防胃中津液亏耗更甚,加重病情。当胃阴得到恢复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脾脏得到濡养,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此时治疗重点虽重在滋养胃阴,但仍不能忘记“运脾”,方能使已完成腐熟的食糜得到有效的运化转输,才是“纳运协调”。另外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均有赖于脾的运化,当脾的运化正常了,胃阴也能相应的得到充养。此时运脾可以使用消食、理气、调肝等法[22-23],不是仅有“燥湿”一法,如此方能使“胃阴得复,脾气健运”,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得到恢复,则纳食自增。同时治疗厌食小儿还要注意饮食调理,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不偏食辛香、高热之品,不过饥过饱,定时定量,食疗、药治同施,方能恢复脾胃功能,促进疗效[24]。

3 养胃增液汤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方

王教授在治疗胃阴亏虚的小儿厌食症时常以“养胃增液汤”为基本方,本方原为一验方,常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的脾胃阴虚证,药物组成包括石斛、乌梅、沙参、玉竹、白芍、甘草等,相关实验已证实本方能通过提高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降低生长抑素水平,提升厌食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25]。王教授根据治疗厌食“胃阴得复,脾气健运”的思想,常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味,自拟“加味养胃增液汤”,药物由石斛、麦冬、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炒稻芽、炒麦芽组成,有滋养胃阴,佐以健运之效。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味甘微寒,清润养胃,生津润燥,胃阴得复,饮食乃常,遵林佩琴《类证治裁·脾胃论治》“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26]之意;脾的运化常受肝气疏泄的调控,乌梅、白芍味酸归肝经,可滋肝阴而安脾土,以防木旺乘土,调肝助运,同时酸味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开胃;炒稻芽、炒麦芽甘温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同时炒麦芽尚有行气之功,二者合用,性平和,可消食行气,和胃助运,且防甘寒之药滋腻太过而碍脾。诸药相合,共奏养胃健脾、消食开胃之功。

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除不思进食以外,尚有一些阴虚、积滞的表现,对这些兼证也应同时处理,临证时常根据症状的兼夹不同而加减用药。若阴虚甚,大便干结,可合增液汤(生地黄、玄参、麦冬)加强增液润燥之效,加火麻仁等润肠通便;若积滞明显,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增加消食运化、健脾开胃之功;若兼有口气臭秽,可加薏苡仁、佩兰等除湿,以宣畅气机;若有手足心热等阴虚生热征象,可加青蒿、胡黄连等清虚热之药。

4 临证心得

王教授认为,准确辨证治疗胃阴亏虚的厌食症,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时要注意判断是否有阴液亏损及其亏损程度,着重注意舌苔是否存在花剥苔或者舌红少苔的情况;同时要注意审视兼证,如是否有口干、皮肤欠润泽、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2)养阴时应防滋腻太过而阻碍脾运,常在滋养胃阴的同时佐以健运的药物。(3)运脾不在温燥,温燥易伤阴,伤阴则失其本,可合理选用消食、理气、调肝等运脾之法,不可拘泥。(4)日常调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重视护养,注意饮食习惯,应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要想小儿安,常予三分饥与寒”。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1 患儿,男,2岁8个月。2021年7月4日初诊。主诉:不思饮食2个月余。患儿素来形体偏瘦,喜食辛辣、高能量之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感冒,伴有纳差,服用中药后感冒已愈,但纳食一直不增,服用益生菌、厌食口服液等,均未见明显好转,伴见手心发热,易烦躁,口干不喜饮,皮肤欠润泽,夜寐欠安,大便偏干难解,二日一行,小便偏黄,舌红少津,花剥苔。诊断:厌食症(胃阴亏虚)。治以养阴增液,消食助运,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加减。处方:北沙参6 g,乌梅5 g,白芍6 g,玉竹5 g,石斛5 g,炒稻芽10 g,炒麦芽10 g,鸡内金6 g,天花粉5 g,玄参5 g,麦冬6 g,炒栀子3 g,桔梗3 g,火麻仁6 g。7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嘱清淡饮食。

2诊:2021年7月11日。患儿服药后,进食较前明显增加,口干、大便干减轻,睡眠转安,舌红少津,花剥苔。故守方再进7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3诊:2021年7月29日。患儿服药后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家长以为病愈,遂停药10日余,近日患儿食欲再次稍有减退。观其舌苔仍少津,花剥苔,乃胃阴未得全复,津液上承不足的体现,故拟原方加减再进9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患儿服完中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该患儿平素身体偏瘦,喜食辛辣、高能量之品,致积热内生,灼伤津液,加之“感冒”,外感病后,再伤津耗液,胃阴亏虚,胃受纳腐熟功能失职,津液无由化生,则不思饮食。阴液亏虚,津液上承不足则口干不喜饮,下行不够则大便干;津液无以布散于肺,肺在体合皮,输精于皮毛以滋养,津液乏源,故见皮肤欠润泽;阴虚日久火必旺,心神被扰,则寐差,易烦躁;舌红少津,花剥苔,乃阴虚津亏之象;病程迁延,阴液亏耗,形体日渐羸瘦。故辨证为胃阴亏虚。当治以养阴增液,消食助运,方用加味养胃增液汤,加用玄参、麦冬、火麻仁增液润肠通便,取增液汤之意,桔梗开宣肺气,提壶揭盖,天花粉生津以止渴,鸡内金加强炒稻芽、炒麦芽消食健脾助运之功,栀子泻火除烦以安神。2诊时患儿进食及各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故守方再进7剂。3诊时患儿食欲复下降,乃胃阴未得全复所致,故再进9剂,乃愈。嘱家属平素应饮食均衡,不应一味滋补,以免损伤脾胃。

5.2 验案2 患儿,男,8岁2个月。2021年7月31日初诊。主诉:纳呆、食少、挑食多年。患儿素来纳呆、食少、挑食,口服中药及“健脾口服液”、益生菌等药无明显改善,从小嗜好鸡蛋类食物,余则无明显异常,易出汗,夜寐尚可,小便可,大便稍干,二日一行。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苔白。诊断:厌食(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消食,方选:曲麦枳术丸加减。处方:六神曲6 g,炒麦芽10 g,白芍15 g,枳实6 g,白术10 g,山楂10 g,厚朴6 g,桔梗3 g,炒鸡内金10 g,煅牡蛎10 g,浮小麦10 g,甘草3 g,黄芪10 g。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2诊:2021年8月12日。患儿服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仍有明显纳呆、挑食,无口气,无其他特殊不适,夜寐尚可,小便可、大便干,二日一行。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花剥苔。诊断:厌食症(胃阴亏虚)。治法:滋养胃阴,佐以消食助运,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加减。处方:北沙参6 g,麦冬6 g,玉竹6 g,石斛6 g,乌梅5 g,白芍15 g,麦芽15 g,玄参10 g,煅牡蛎15 g,炒鸡内金10 g,生地黄15 g,山楂10 g,甘草3 g。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3诊:2021年9月30日。患儿家属诉患儿服药后症状有所改善,续方继服,故未及时复诊,现纳食较前明显好转,但矢气较多,磨牙,寐安、二便调。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花剥苔。患儿服药病情好转,加山药10 g,大腹皮6 g,继用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服完中药后患儿诸症消除,纳食基本正常。

按语:本案系一学龄期男孩,出现纳呆、食少、挑食,临证中这类儿童较为常见,患儿初次就诊时,除食少、大便稍偏干这两症以外,几乎无其他的症状,同时患儿舌红、苔白,并无明显的异常,轻微的大便干,二日一行,并非有需要特别重视之处,故而以惯常思维认为本例患儿为脾胃虚弱、内有积滞所致食少、纳呆、挑食,脾胃虚弱则可致气虚易出汗。故投之以习用方曲麦枳术丸,本方由白术(麸炒)、桔梗、麦芽(炒)、山楂、枳实(麸炒)、六神曲(麸炒)、枳壳(麸炒)、陈皮组成,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脾虚停滞,不思饮食证,同时加用煅牡蛎、浮小麦、黄芪固表敛汗。但使用此健脾消食之方后本例患儿并无明确疗效。2诊时患儿苔见花剥,此为一重要信号,提示胃中阴液亏耗,同时结合患儿“嗜好鸡蛋类食物”的情况,不难得出此时胃阴亏虚,当滋养胃阴,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反思前方不难发现,前方虽不失平和却仍是偏于温燥,药如厚朴、黄芪,则胃阴再伤,故而有此一变。患儿用养胃增液汤后,病证改善,食欲、大便均得到改善。3诊时出现矢气较多,磨牙,加用大腹皮,下气宽中,则愈。本案中除去养阴、健运、消食等药外,尚有煅牡蛎、山药二药,其中煅牡蛎能潜阳补阴,抑酸护胃,山药能养阴生津,补脾健胃,亦可用于此证。同时嘱患儿家属不应一味给患儿食用高蛋白食物,注重饮食结构,方可痊愈。

6 小   结

小儿厌食症是一个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困扰家长生活的疾病,倍受关注,其病因复杂,临床证型多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证型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胃阴亏虚的患儿临床越来越常见,与现代小儿过食高营养、膨化食品、激素食品[27]等因素有关,了解疾病不同时代的常见、多发的病因和证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辨证论治,这也可以理解为因时制宜,由常见病证出发,优化、简化辨证的方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针对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不能仅从“脾失健运”入手,当从其胃阴不足的根本原因入手,胃阴不足,腐熟不够,谷精不出,脾运不易;阴液不足,脾不得养,功能不足,此时的“脾失健运”其实是由阴虚所致。如仅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妄用燥湿运脾,反而会加重阴液损伤,脾胃功能更差;同时养阴却不能忘记运脾,否则过分滋腻又会阻碍脾的运化,此时运脾可用消食、调肝等法。综上所述,对于胃阴不足的厌食患儿要“养胃阴、助脾运”,滋运结合,方可显效。


参考文献

[1]韩新民.中医儿科学:中医药类专业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1.

[2]张燕妮,谈善军,张知格,等.厌食症发病机制及防治对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21,28(3):178-182.

[3]吴艳梅,王钢.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95-298.

[4]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4):387-389,392.

[5]戎姣,李镜,井夫士,等.井夫杰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1,27(9):214-217.

[6]袁斌,胡婵婵,王璐.江育仁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294-2296.

[7]任时茜,陈丁丁,朱霞.健脾益气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974-978.

[8]王颖,李建来.健脾消积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4):297-298.

[9]贺丽丽,谢辉辉,汪受传.汪受传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经验[J].四川中医,2016,34(6):6-8.

[10]张艳,倪新强,李康健,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2):2797-2802.

[11]马晶,姜之炎.姜之炎教授运用徐氏儿科温潜法调治小儿疾病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21,17(6):25-28.

[12]叶灵兰,李传芬,刘建材.应用倪宣化经验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7):128-130.

[13]灵枢经[M].周鸿飞,李丹,点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1.

[14]于漫,蒋世伟,吕凌,等.“脾喜燥恶湿”之考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981-983.

[15]赵琼,徐世军,霍敏俐.加减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厌食症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5-17.

[16]黄帝内经·素问[M].周鸿飞,范涛,点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0.

[17]徐世军.李秀亮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的学术思想[J].福建中医药,2002,33(1):19.

[18]刘春叶.石斛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6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1):25-27.

[19]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4-7.

[20]皇甫中,王肯堂.明医指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0.

[2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8.

[22]张一滕,祝宇涛,赵智强.“运脾六法”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浅析[J].环球中医药,2021,14(1):148-150.

[23]唐军.运脾法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24]屈园利,刘西涛,龙铟.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及其现代应用价值[J].医学争鸣,2017,8(2):46-49.

[25]袁彬,罗莉娟,胡燕.养胃增液汤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及对患儿症状、生长抑素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1,42(4):459-462.

[26]林珮琴.类证治裁[M].孙玉信,朱平生,主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36.

[27]王丽萍,王春林,王体华.加味滋培汤对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J].北京中医药,2020,39(5):493-495.

(收稿日期:2021-12-13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