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至骨针法针刺特色初探

发布时间:2022-05-12点击量:1280

引用:邹德辉.至骨针法针刺特色初探[J].中医药导报,2022,28(2):83-86.


至骨针法是以针尖至骨或针体抵骨为针刺特色的一种新型针法[1]。该针法以神经调控理论、全息理论、生物力学理论为基础,以骨缘附近的经穴、奇穴、阿是穴、全息穴和骨空穴为治疗靶点,针尖常抵达、触碰、定至骨面或针身抵骨、贴骨、摩骨[1-3]。进针包括直刺至骨法、斜刺至骨法、飞针至骨法和弹针至骨法,行针涉及捻转法、振颤法、重压法、摆动法、雀啄法、摩刮法、滞针提抖法等,以刺激骨膜、调节神经、松解筋结为治疗特色[1,3]。目前,已在多种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神志性疾病、脑源性疾病、情志性疾病及脏腑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较佳疗效,尤其在顽固性的深部痛证及筋伤骨痹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1-4]。为进一步探析至骨针法的操作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将从“触至病所、针至病所、意至病所、动至病所、气至病所”等五大方面进行浅议,以期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开拓新思路。

1 注重触至病所

“病所”是指病位之所在,即在内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躯体、内脏和经络等系统出现的一种敏化现象,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病的腧穴靶点[5-6]。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是保持人体姿势、促进机体运动的刚体,具有防御外邪、护卫脏器、维持平衡的重要作用[7]。经筋是经脉所连接的筋肉系统,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在外感六淫、外伤、劳损、退变等因素的作用下,常在经筋附着之处形成结节、条索、压痛、刺痛、放射痛、跳痛等阳性病变[8],尤其位于骨缘附近的阳性病所具有深在性、顽固性、传导性、易激痛等病理特点,常常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现代研究显示[2-3]软组织附着点的骨缘处是多种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好发部位,尤其位于骨突、骨缘的部位容易形成炎性疼痛、挛缩结节、钙化病灶及骨质增生等阳性病变。触至病所是至骨针法操作的先导,对辅助诊断、确定靶点、评价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操作时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以骨骼肌肉分布规律和经络循行为中心,通过循、扪、探、压,对筋骨病所进行动静态、立体、分层、多向的触诊,以探查病所、“手摸心会”、明确靶点,尤其对骨突、骨缘、骨孔、骨缝、骨陷、骨间、骨面等形态结构的循“骨”探查,可为腧穴定位及靶向针刺提供参考[8]。如颈椎病可沿着与颈椎关联的上下骨骼,循“骨”探查,上至头颅上的乳突、枕骨粗隆、颅底等部位,下至颈、胸椎上的棘突、横突、关节突、椎板等部位,以及肩胛骨、锁骨的突出和边缘部位,探查时常触及深在性的压痛、条索和骨质增生等阳性病变,甚至压迫时会有麻木感及放射痛。

此外,骨骼上分布有大量的骨孔、骨缝、骨陷等解剖结构,是腧穴之所在,也是诊察疾病信息的“窗口”。如《素问·骨空论篇》[9]记载:“空,孔穴也”,别称“气府”“气会”,“骨空”即骨骼的孔隙及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如骨板内有“哈佛氏管”“滋养孔”与骨髓相通,头颅脊柱骨空内通脑、脊髓等重要中枢,骨孔、骨缝、骨陷内常有脑神经、周围神经及重要血管穿行经过。生理上,“骨空”具有沟通内外,输注气血,传导信息,营养器官的机能作用;病理上,“骨空”具有传导病邪,反应病变的诊断作用;治疗上,“骨空”具有通畅经络,疏调气血的防治作用[9-10]。因此,循“骨”触诊,不仅有利于探查筋骨边缘的局部骨性病变,如骨错位、骨质增生、先天异生骨骼、骨骼畸形等骨痹病,也对筋断、筋走、筋弛、筋僵、筋扭、筋缩、筋短、筋萎、筋粗、筋结等多种“筋”伤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诊断价值[8]。如肩周炎患者常在肩关节近端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等;在远端出现的经筋病灶点分别是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等[11]。此外,通过探查骨空,可了解相关的神经、血管、脏腑功能病变,从而为靶向针刺提供选穴依据。如坐骨神经痛,可沿坐骨神经的出口处(大肠俞)、行经分布之线路上的腧穴(环跳、委中等)进行有序触诊,探查压痛和放射痛。

2 注重针至病所

“五体”理论——“皮脉筋肉骨”,是《灵枢》最基本、最具体的层次结构,针至病所是《黄帝内经》时期针灸最主要的论治模式之一,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12]针至病所是至骨针法针刺操作的关键,即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立体定点定位,实现精准的针刺至骨操作[13]。具体可分为针至局部病所和针至“反应区”病所。

2.1 针至局部病所 至骨针法之“至”,即到达、抵达、触碰、摩擦、定至骨面之意[1]。针至局部病所[14]即“以痛为腧”或“以结为腧”,选择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筋节挛缩点、沉紧酸胀点或脏腑经络疾病在病变局部的压痛点,左手拇指触按定位,右手持针贴骨进针或进针抵骨,触及或穿刺深在的僵硬条索、结节及骨质增生等,或磨骨、雀啄、撬拨、滞针后提抖等,以松解粘连、软坚散结、解除卡压、通经活络[1-2]。对局限在骨面及软骨面的各种骨痹、筋痹和相关脏腑痹,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脊源性脏腑病等具有显著的疗效。如颈椎病可采用夹脊穴针刺至骨,松筋通络[15]。

2.2 针至“反应区”病所 针至“反应区”病所,即根据全息的理论[16],选择头部、耳部、手部、足部、掌骨部等全息对应的骨面及软骨面穴区的压痛、条索、络脉、凹陷等阳性反应点,以“应”为腧,针尖至骨或贴骨进针,刺激骨膜。研究表明[17]骨膜内含有多种感受器,可接受机械、热觉、化学等多种刺激,刺之针感较强,可引起明显的神经调控反应,对各类疼痛及功能障碍性疾病有较好作用。如颈源性头痛,可选择第二掌骨全息头穴或耳穴对应的头和颈椎等全息元区域,针刺至骨,靶向调节[18]。

3 注重意至病所

意至病所即针刺操作过程中医者治神守气,患者意守感传,以调神驭气,诱发经气感传,加速气至,促进气行,以气至病所,去邪生新的一种方法[2]。至骨针法属于深刺法,医患双方积极的正念互动,不仅得气快,传导迅速,疗效显著,且有利于针刺安全,对经气不调、气血逆乱、经脉瘀阻所致的系列病证作用较佳[3-4]。

3.1 医者意守神气,逼气至病所 意念属于意志思维活动,由心所出,与“心主神明”“脑主思”“脾藏意”密切相关,如《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灵枢·九针十二原》亦曰:“迎之随之,以意和之”[19]。至骨针法操作时,医者需聚精会神,手如握虎,意守针尖,静引气聚,以意领气,达到意气合一,气至病所,攻邪祛病的目的[1,4]。

3.2 患者意守感传,导气至病所 意念由“神”派生,随神所遣,可导气出入,通经活络,调衡脏腑,如晋·陶弘景曾将意念疗法运用到患病的具体部位治疗:“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养性延命录》)[20]。至骨针法操作时,常嘱患者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腹式深呼吸等调息训练[21],使患者意守感传,通经接气,加速气至,或意守丹田,引气归元,通调气机,化瘀去浊[22]。现代研究显示,患者针刺时配合主动的正念疗法对情感障碍、慢性疼痛、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血压管理及免疫力低下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23-24]。

4 注重动至病所

动至病所即医者在针刺前、中、后,有机地指导患者进行患部的主被动运动和康复训练以辅助治疗疾病,增强疗效的行针方法[1]。“动”即收缩与放松,拉伸与舒展,挤压与对抗,或直线与圆周运动,或顺、逆时针的脏腑蠕动。动至病所需医患双方默契互动,或呼吸活动,或肢体运动,或脏腑蠕动,或抗阻运动[1,3]。具体可分为主动运动、被动活动两大类,动作应缓慢,轻缓而柔和。目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疾病,尤其对疼痛类疾病、功能障碍疾病有良好的康复应用价值[25]。

4.1 注重激发患者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是指针刺治疗时,患者主动地配合医者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肢体、呼吸和意念活动[1]。该方法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舒缩经筋,滑利关节,矫正畸形,治疗筋伤和骨关节病,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关节扭挫、冻结肩、网球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运动损伤、骨科术后康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痉挛性疾病、球麻痹、小儿脑瘫、面瘫及脊髓损伤所致的肌肉挛缩(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等[2,25]。如肩周炎可在健侧远端选穴进行针刺,配合患侧的肩关节进行主动的收缩放松,拉伸舒展,松解粘连[26]。也可激发和调动患者的心、脑、五官、直肠、尿道等器官的活动,促进脏腑器官的机能康复。

4.2 辅助患者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是指患者在接受至骨针法治疗时,由医者或他人帮助进行协动、移动、推拿、震动等非自主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如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等,针刺配合被动运动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27]。

5 注重气至病所

“气至”一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即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刺激手法,使针感沿着病灶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到达病变的部位[28]。临床上,针感沿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分为显性感传和隐性感传两种形式[29]。有学者[30]发现,有60.7%的研究认为显性感传与疗效呈正相关,主要出现在急性痛症及内科疾病,如哮喘、冠心病、痛经、尿潴留、胃脘痛、三叉神经痛等。也有人认为显性感传多与刺激神经有关,如针刺人中施雀啄手法使眼球湿润或充满泪水,极泉、尺泽、委中均施提插泻法使肢体及手指抽动等都体现了刺激神经是达到“气至病所”的关键[31]。

至骨针法属于深刺法,进针包括直刺至骨法、斜刺至骨法、飞针至骨法、弹针至骨法等特色手法,进针“稳、准、巧、快”,无痛进针,瞬间刺激骨膜、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等不同组织结构中的感受器,产生酸、胀、沉重、麻、抽等多元化的针感。如有学者[32]提出:不同针感均有一定的气至病所效应,如刺痛感对急救有利,可用于休克或卒中的治疗;麻木或触电感多提示血虚或络脉不通,对神经麻痹疗效显著;酸胀感对疼痛病症的治疗较理想;酸麻感对慢性疾病疗效较好。行针时多采用逼针法(即以拇、食、中指紧持针身,集中意念,运气于三指,手腕用力持针下压,持续增大指端握力,使针身产生剧烈抖动),或贴骨进针后高速捻转行针(200次/min),或刮针柄做飞法行针[1],以激发持续针感,加速经气感传。现代研究显示[33],骨是一种含带电粒子的容积导体,骨膜组织属于压力感受器,针刺至骨时能对刺激区形成强大的压力,这种持续的压力刺激,可产生“冲击波”样的作用或类似生物电的压电效应。骨膜内含有多觉型感受器(polymodal receptor,PMR),刺之可兴奋PMR,加速无髓C类纤维和纤细的有髓神经A类s纤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信号,激活内在的痛觉信号处理系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而产生持续镇痛作用[1,34]。也有研究显示,针刺骨膜不仅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快速镇痛,还能兴奋植物神经系统,促进激素的分泌释放,调节神经性炎性反应[34]。位于病灶远端的骨缘穴位,尤其是肌肉浅薄的手足、指趾等部位,骨膜富含大量的神经末梢,针尖至骨后,不仅针感强烈,传导迅速,而且可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快速的机体应答反应[1-2]。也有研究显示,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经气感传出现的概率更高[35],头颅部腧穴斜刺至骨后针感重胀,患者常安然入睡,这种特殊的针感对诱导患者入静、安神定志、促进经气的隐性感传效应更佳[36]。

6 小   结

至骨针法是笔者在内经刺法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而创新的新型针刺疗法。该针法的特色在于:(1)以触诊为先导,手摸心会,明确刺激的靶点,为精准针刺提供参考依据;(2)针刺时注重刺激骨骼附近的经穴、奇穴、阿是穴、全息穴和骨空穴,可刺激骨膜、调节神经、松解深筋膜,实现通经活络、松解粘连的目的;(3)注重整体论治、身心同调、医患互动、治神守气,通过医患双方的意念活动、呼吸活动、肢体运动等积极互动,可达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舒缩经筋,滑利关节,通调脏腑,引气归元,培元固本的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邹德辉.至骨针法探析[J].中医学报,2021,36(10):2098-2101.

[2]邹德辉,刘通,王洪彬,等.针刺“至骨”法临床应用浅议[J].中国针灸,2020,40(1):54-57.

[3]闫泽昊,邹德辉,杨瑞娟,等.至骨针法镇痛特色及作用机理浅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9):49-51.

[4]张亚倩,王熙岚,郑方圆,等.大钟穴“至骨”针法治疗肾虚腰痛机理浅析[J].医药卫生,2020,6(6):295-296.

[5]曾燕鹏,李雁,陈一凡,等.从“病所—病因—病态”探析秦伯未对补中益气汤方证之认识[J].环球中医药,2020,13(12):2141-2144.

[6]朱兵.穴位敏化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J].中国针灸,2019,39(2):115-121.

[7]赵百孝.论针灸“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J].中国针灸,2005,25(6):433-435.

[8]邹德辉.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9]赵文麟,纪智,谢晓佳,等.试论“骨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157-1160.

[10]刘昭,刘密,黄洁,等.《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针灸学术思想刍议[J].中医药学报,2013,41(4):1-3.

[11]尤柱,于本性,邓甜甜,等.肩周炎结筋病灶点临床触诊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4,34(6):565-568.

[12]傅平,樊效鸿.针至病所:《灵枢》蕴藏的中医微创理念[J].西部中医药,2021,34(3):66-68.

[13]许荣正.针至病所的传承与发展[J].中医杂志,2006,47(2):155.

[14]许荣正.针至病所与针灸疗效的关系[J].中医杂志,2004,45(5):342.

[15]邓星佑,吴向农.颈夹脊输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3):87-89.

[16]肖书熠,毛红蓉.针灸腧穴治疗作用的生物全息理论基础[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204-207.

[17]潘卫星.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机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281-4297.

[18] ZHANG XP,LI X F,QIN L,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d the second matacarpal bone lateral neddling[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28(3):209-211,234-235.

[19]秦玉革.《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J].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20]杨远滨,王芗斌.中医意念与康复的运动想象疗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43-44.

[21]邹德辉,杨金月,张亚倩,等.气功调息机理浅议[C]//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世界医学气功学会,2019:38-42.

[22]邹德辉,王雷,孙美婷,等.合骨疗伤功:骨折自我康复术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6):834-837.

[23]王淑霞,郑睿敏,吴久玲,等.正念减压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947-950,892.

[24]叶霖,储俊坤,吴吉萍,等.针刺联合正念认知疗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5):62-66.

[25]齐丛会,刘山山,邢潇,等.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发展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5):53-57.

[26]韩振翔,祁丽丽,禇立希,等.针灸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分期治疗肩周炎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14,34(11):1067-1072.

[27]黄奏琴,裴建,王伟明,等.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5,32(11):700-704.

[28]宋婷婷,王军.从“气至而有效”谈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J].中国针灸,2019,39(2):197-200.

[29]俞大雄,马睿杰,方剑乔.对针刺远道取穴原理的思考:针刺效应的产生有“感传”与“感应”两种[J].中国针灸,2018,38(7):791-792.

[30]潘秋银,马良宵,杨洋,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分析[J].中国针灸,2017,37(6):668-672.

[31]苏美玲,陈铭,许金森.“气至病所”源流考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304-2306.

[32]甘健行.针感的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1,21(4):35-36.

[33]贺必梅,李万瑶.头针麻醉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4-5.

[34]唐萍萍,许骞,陈栋,等.头针刺激层次影响大脑皮层功能的机制探讨[J].针刺研究,2020,45(6):504-507.

[35]刘宏霞,甘霖,林咸明.浅谈针刺“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2):130-131.

[36]苏同生,赵建安,骆晓敏,等.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症106例[J].陕西中医,2013,34(5):584-586.

(收稿日期:2021-09-01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