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艾宙教授“小排针刺法”临床应用探析

发布时间:2021-11-30点击量:632

引用:苏临荣,艾宙.艾宙教授“小排针刺法”临床应用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1,27(6):184-186.


艾宙,广东省名中医,珠海市名医,广东省第三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针灸教学与临床工作三十余载,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随侍诊学习多年,收获良多。在临床侍诊过程中,常见艾宙教授使用“小排针刺法”治疗疾病,疗效显著。其学术思想基于《灵枢经》“机之动不离其空中”(遵循气机的变化离不开腧穴)、“上守机”(上工需辨别血气盛衰,把握气机变化的规律施针)等理论,根据《灵枢经》“以痛为腧”“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强调痛点既是经脉气机变化的关键点,也是针刺调节气机的关键之处。该疗法治疗效应契合岭南地区病邪多夹湿热[1]、病久缠绵的特点,在操作中重视中医切诊,兼具“小针”和“排针”的特点,对于有些病证湿邪、气滞较为顽固,病位较广,针少难以奏效,需“重犯用重型”,故以数针连发针刺调理,在临床中操作简易,疗效明确。

1 源于经典刺法,释“小排针刺法”缘由

艾宙教授在数十年工作中勤求古训,熟读《灵枢经》,熟练掌握各种经典刺灸法。为适应临床应用,她以经脉、经筋理论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的肌筋膜链、神经循行、微循环等理论,借鉴十二节刺中傍刺法和齐刺法的多针、针向病所的特点,传承总结而成“小排针刺法”。傍刺法和齐刺法针数固定且较少,在病变范围较为广泛的疾病中难以奏效,因此艾宙教授结合临床病证特点,根据切诊采用相宜的针数及其刺激量,同时还要考虑针的排列顺序[2],对于条形病损部位采用针具小、针刺浅、多针齐发、线型排列措施,既减少了进针疼痛,又强化了局部通调经络的作用。

2 糅合古今理论,探析“小排针刺法”效应机制

排刺法可疏通气血,刺激局部末梢神经,改善循环[3],与传统针刺阿是穴相比其刺激量更大,治疗范围更广[4]。艾宙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小排针刺法”的起效机制包括了经络腧穴、经筋理论,并且融合了现代医学肌筋膜链系统、神经系统及微循环等理论。

2.1 经络、经筋理论 “小排针刺法”通过经络切诊寻找关键部位作为针刺治疗的切入点,沿经络排刺施治,或再结合局部悬灸,以期激发经气循经运行、气至病所。艾宙教授认为经筋行于体表,不入脏腑,常有“结聚”的特点,便于体表切诊查寻异常敏感点。根据“以痛为腧”理论,以此作为针刺切入点,沿经筋局部分布规律排刺可达到快速舒筋活络的作用。

艾宙教授在临床上发现,对于一些痹痛患者,颈枕结合部、头部两颞侧、肩胛骨内外侧缘、腓肠肌外下缘及一些关节软组织附着点常触及条索状结节或压痛,通过“小排针刺法”经筋排刺能够有效激发局部经气[3],其中治疗头颈部疾病的运用最常见[5]。

2.2 肌筋膜链理论 艾宙教授认为疼痛症状是人体肌筋膜功能失调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号,通过针刺穴位可引发肌筋膜产生全身性的张力调节[6-8]。她在临床中发现肌筋膜炎在岭南地区较为常见,在受力线激发点(扳机点)行小排针刺法治疗肌筋膜炎,不仅可以较好的缓解局部疼痛,而且通过肌筋膜链整体性、联动性特点可以发挥远端调节作用。

2.3 神经系统理论 对于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艾宙教授往往参考相关神经走行配合小排针刺法,例如:枕小神经与头部胆经、第三枕神经与头部膀胱经、肩胛背神经与背部膀胱经、小腿外侧胆经与坐骨神经等均在经络的分布与神经的循行分布上存在着局部的、部分的吻合,同时经络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冲动传导之间联系密切[9],在相关部位使用小排针刺法,疗效显著。

另外,为增强疗效,“小排针刺法”通过结合局部艾灸、红外线照射、刺络放血等温通宣散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局部微循环。

由此,艾宙教授认为采用“小排针刺法”时,因经络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循行分布吻合度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联系密切[10],需要熟悉经络循行结合相关神经体表循行分布及肌筋膜链力学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施术调节神经、缓解软组织痉挛,则治疗靶点更精准,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3 集历年经验大成,尤重刺法的临床操作

艾宙教授通过总结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提炼出了“小排针刺法”,其兼具“小针”及“排针”的操作特点,且其临床取效与操作息息相关。“小针”体现在选择针具小、针刺间距小、进针深度较浅。“排针”指进针有序、排列有序,多根据经络循行或筋膜等软组织条带状压痛呈线形施针、整齐排列。

3.1 通过切诊选定施针点位 艾宙教授在治疗的过程中尤重切诊,她认为切诊是针灸治疗的基础所在,尤其阳性反应点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价值[11]。她往往根据病史,在体表相关经络、经筋、神经、筋膜处切诊寻找对应的压痛点、扳机点、敏感点、阳性反应点等,或者表现为痉挛、结节、条索状物、肿胀等异常改变之处作为施针的关键点。她常提倡《黄帝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脏腑有病,穴处有形,穴位往往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疾病,因此可以通过《灵枢·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及其腧也”中“以痛为腧”的施针原则去治疗,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3.2 针具的选择 一般选择0.25 mm×25 mm毫针。臀部或大腿肌肉丰厚处可选用0.25 mm×30 mm毫针。艾宙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病位广泛的疾病需要针刺较多,患者难免恐惧进针的疼痛,因此在针具的选择上考虑既能方便手法操作,又能减少疼痛的小型针具。

3.3 针刺间距 艾宙教授施针间距常在0.3~1寸,范围广泛时可适当放宽距离的限制。她认为针刺间距短小,可以快速疏通经络使经气到达病所,并促进经气的循经传导。在慢性骨骼肌损伤家兔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距离更短时,缓解组织粘连、挛缩、降低肌张力更为明显[12]。

3.4 针刺深度 进针深度常在0.3~1寸。艾宙教授根据《针灸大成》“盖肌肉有浅深……薄处则宜浅”的要求,刺至病所即可,强调避免刺入过深导致“深则邪气从之入”。她认为“小排针刺法”所治疾病病位多位于肌肉筋膜附着点,或神经、肌腱走行处,病位较浅,因此进针深度在0.3~1寸即可。而且有研究[13]认为《灵枢·经水》针刺深度是比较浅的,常在1寸以内,对于激发人体经气、疏经通络、调理营卫、增强人体防御功能、防治疾病,是很理想的针刺深度[13]。

3.5 施针顺序 艾宙教授强调刺法有先后,合理的用针顺序是针刺取效的关键[14]。她根据切诊情况往往先在最痛点进一针,激发局部经气,然后两边交替进针,疏散经气传导,一般施针3~5枚,直刺、斜刺或平刺,进针有序、排列有序,一般根据经络循行或软组织条带状按压痛呈线形、弧形整齐排列,这样更易疏经通络止痛,这也契合临床中治疗疾病时针刺穴位的先后顺序,是针刺治疗疾病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5]。

总之,小排针刺法在切诊所寻敏感点作为主穴的基础上,依据经络、经筋、神经和筋膜等循行理论,循序进针、间隔固定、排列有序,以更好地调节、疏通经络,达到理想的疗效。留针时还可配合其他特色疗法,如局部电针、艾灸、刺血、拔罐等,促进局部经气畅通。

4 验案举隅

4.1 偏头痛 患者,男,43岁,2020年1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近1个月。现病史:患者2019年12月17日出现头痛,初为全头痛,隐痛感,无视物异常,无耳鸣耳聋,无肢体麻木乏力等,曾在澳门镜湖医院检查提示脑内小缺血灶,曾予普瑞巴林口服稍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既往7年前反复头顶疼痛,间断服药治疗。现症见:左侧颞顶部疼痛,隐痛感,左颞侧、颧弓轻度麻木感,纳眠一般,二便调。查体:左侧风池、天柱、悬颅压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诊断:内伤头痛(偏头痛),证属风痰入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治疗:风池沿枕小神经分布排刺,天柱沿第三枕神经分布排刺,颔厌至曲鬓沿胆经排刺,足三里、丰隆、头窍阴、侠溪,配合风池艾条悬灸,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2诊:2020年1月18日,治疗1次后,左侧颞顶部疼痛缓解,左颞侧、颧弓轻度麻木感减轻,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治疗原方基础加刺曲池、合谷,手法采用泻法,去掉艾条悬灸,加背部膀胱经拔罐。

治疗1次诉头痛基本缓解。

按语:头痛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头风”“脑风”等。《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患者体胖,肥人多痰湿,长期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兼之风为百病之长,感受风邪,痰浊随风邪上扰,入络蒙蔽清窍而致头痛。结合舌脉,辨证为风痰入络。艾宙教授基于切诊发现左侧风池、天柱、悬颅压痛,选择以风池、悬颅、天柱为敏感点,沿神经分布、经络循行排刺强化针刺疗效。同时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具有疏风通络、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研究[16]认为针刺风池穴能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从而增加脑供血。天柱穴位于头与脑之间的“头气街”中,主通行气血,针刺可疏通头部经气,调达气血输布,濡养头面五官、脑府诸窍。悬颅为颞侧胆经经穴,可疏通胆经经气。配合头窍阴、侠溪疏通胆气,足三里、丰隆健运脾胃,化痰降浊而治其本。同时风池悬灸温通祛风通络。2诊时根据舌脉表现,本患者有化热之征象,加刺曲池、合谷祛风清热,同时减少艾条温燥之品,叠加拔罐祛风清热。治疗后患者头痛基本缓解。

4.2 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42岁,2019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左下肢后外侧麻痹半个月。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久坐后出现左下肢后外侧麻痹,踝部上方明显,自服甲钴胺后缓解,停药后反复。现症见:左下肢后外侧麻痹,踝部上方明显,无明显腰痛,无左下肢乏力,无间歇性跛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腰椎轻度向右侧弯,左侧阳辅、悬钟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舌红,苔薄白,脉弦。诊断:腰痹(1.坐骨神经痛,2.腰椎间盘突出?),证属湿邪阻络。治法:散寒利湿,通络止痛。治疗:取穴患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次髎、秩边、环跳、光明、阳辅、悬钟,小排针排刺,采用泻法,局部配合艾条悬灸,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经治疗3次后左下肢后外侧麻木基本缓解。

按语:患者久居海滨城市,感受湿邪,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容易阻滞气机,使络脉痹阻不通,结合舌脉表现,辨证为湿邪阻络。艾宙教授临床发现长期反复发作的坐骨神经痛,往往导致外踝尖上3~5寸处局部慢性筋膜炎,常规单穴难以取效,所以她认为局部需“重犯用重邢”,光明至悬钟处排刺治疗,强化点面经气疏散作用。且异常敏感点悬钟为髓会,全身精髓汇聚于此穴,刺之能补髓舒筋通络,通络止痛。不排除腰椎间盘突出可能,配合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次髎、秩边益肾通调膀胱经。环跳穴归足少阳胆经,为少阳、太阳二经之会,深部为坐骨神经经过之处,深刺可通调少阳、太阳之经气。腰阳关为督脉经穴,可温阳祛寒湿。

5 结   语

“小排针刺法”尤其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病势缠绵难愈的疾病,强调“重症用重刑”的刺激量要求,通过中医切诊寻找异常反应点定为基点,以基点为基础,根据病情沿经络、神经、肌筋膜链等扩展至广泛的治疗面,以期取得良好的疗效。以上验案仅为举例,在临床中还能应用于背部筋膜炎、颈肌劳损、疤痕组织、神经损伤、痛经、慢性胃炎等疾病。


参考文献

[1]陈慧玲,赵颖.张玉珍教授应用岭南草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4):723-725.

[2]刘宝库,董雅静.《内经》多针针法新解及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的量化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6):1112-1115.

[3]邓越,王宇航,毛雪文,等.角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9):134-137.

[4]黄迪,刘锦.排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52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62-63.

[5]吴子棋,范郁山,乔赟,等.经筋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概述[J].中医研究,2019,32(12):63-65.

[6] LUIGI STECCO.筋膜手法治疗肌肉骨骼疼痛[M].关玲,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19.

[7] SCHLEIP R.运动筋膜学[M].关玲,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12.

[8]杨靖,郝蓬亮,关玲.手针联合运动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40(10):954-957.

[9]王瑞仙,毛忠南,王瑞瑞.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性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4):197-199.

[10]沈金梦,崔泽,王丹,等.基于针灸疗法的优势对经络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关联性的多元探索[J].中医药通报,2019,18(5):27,37-39.

[11]胡洪铭,张文韬,乔丽君,等.切诊阳性反应点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J].中医杂志,2017,58(10):889-891.

[12]温莎,高谦,王刚,等.0.5mm针径内热针密集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31-34.

[13]陆永辉.《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12-13.

[14]王艳君,邢潇,崔林华.高玉瑃教授关于“用针有序,调顺气机”的经验介绍[J].中国针灸,2016,36(1):78-80.

[15]宫一鸣.浅谈针刺治疗疾病时刺穴先后[J].光明中医,2019,34(18):2846-2847.

[16]魏凯,王春丽.“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6):15-18.

(收稿日期:2020-09-19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