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从“肾寒脾湿 木郁风动”论治帕金森病
发布时间:2021-06-23点击量:1963
引用:高娜娜,孙文竹,任渊,郝建梅.杨震从“肾寒脾湿
木郁风动”论治帕金森病[J].中医药导报,2020,26(9):195-197.
帕金森病,类似于中医病证中的颤病。现代中医颤病临床路径中提出3种病机:肝血亏虚,风阳内动;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血脉瘀滞,筋急风动[1]。杨震在总结学习前人基础上结合临证,提出颤病可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论治,临床应用温补脾肾、达木息风法治疗颤病收到了良效。
杨震,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行医60年,善治肝病及内科各种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笔者师从杨震,有幸随师临诊学习,收获颇丰,兹就其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论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的理论来源
“肾寒脾湿,木郁风动”论述的提出,可见于《四圣心源·六气解·厥阴风木》:“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肾寒脾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2];“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3]。黄元御论其杂病,凡邪陷三阴,阳气式微者,最终都归约到“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的病机模式。
2 杨震对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的认识
先天之禀赋不足或后天滥用抗生素、激素,久居寒湿之地,睡眠不足导致阳气受损;压力较大,过度劳倦,使得烦劳伤阳;贪食凉饮伤及脾阳,日久伤肾;空调的广泛使用均易致阳气损伤,久而久之,可导致肾阳亏损,肾水寒冷。寒水侮土,土湿而冷,或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轴,脾土不升则肝木不升,木郁则化火,火盛则动风;又或因肾阳不足,肝阳虚弱,肝寒木郁,则升发不能,木喜条达恶抑郁,木郁则生风。
在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的病理连锁反应中,肾阳虚、寒湿困脾是根本,是疾病的本质所在。病之标为木郁不达生风。
3 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探析帕金森病的临床见症
帕金森病除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外,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尿路障碍、流涎、便秘等[4]。其中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起动困难、表情淡漠这些症状的出现皆与肾阳虚衰,寒邪内生直接相关。“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肾阳虚衰,寒邪内生,“寒主收引”,筋因寒而收,故肢体拘紧屈伸不利,肌张力增高,呈齿轮样或呈铅管样改变。“寒性凝滞”,故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始动困难,动作笨拙。阳虚水寒,蒸腾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急、失约或排尿不尽;另外,认知障碍、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表情呆滞,瞬目减少,呈面具脸,乃阳气不能化精养神,神失所养。“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肝血温暖而性生发。”[5]肾阳不足,肝阳虚弱,肝寒木郁,则升发不能,木喜条达恶抑郁,木郁则生风,故肢体颤动;阳虚水寒,火不暖土,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推动无力则腹气不通,大便干结;湿浊内生,脾为湿困,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轴,中轴不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浊气在上,清气不能上升故嗅觉减退,流涎。同时脾土不升则肝木不升,木郁则化火,火盛则动风,亦可引起肢体颤动。
4 辨证要点
4.1 核心辨证要点 杨震认为“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的核心辨证要点是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运动迟缓,四肢强急,其人多肌肉丰满,形盛有余,或畏寒怕冷,或头面易感火热病疾,而饮食反恶食冷饮,下肢沉困,腰膝怕冷,面色垢浊或油腻,舌淡红,苔白腻、水滑或黄腻,脉弦滑、濡或沉弱、牢伏。
4.2 辅助辨证要点 “肾寒脾湿,木郁风动”引起的帕金森病,临床辨证时如果仅仅注重颤抖、摇动等风症则无法正确辨证。在核心辨证要点的指导下抓住辅助辨证要点。可以从肾阳不足,寒湿内生,木气不达的特点及其致病特性出发总结出辅助辨证要点。肾阳虚衰临床可见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小便频急、清长,大便稀溏或秘结等症。水湿内停必因脾土不健,临证可见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身体困重,咳嗽痰多,肠鸣腹泻,形盛气虚等症。木郁主要表现为不耐疲劳,郁郁不乐,多思善恐,紧张易怒。杨震强调临证须结合患者既往体质特点、生活方式、发病时令、现症状综合辨证,不可执一症即处汤药。
4.3 治法方药 针对帕金森病,杨震提出暖水燥湿、达木息风治疗大法,治以自拟方止颤健步汤化裁。该方由真武汤、天魂汤、定振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组成。常用药物组成:炮附片、白芍、当归、川芎、黄芪、茯苓、白术、天麻、防风、秦艽、细辛、全蝎、桂枝、党参、生姜、甘草、乌药等。木郁风动,缘于脾土湿而肾水寒,真武汤中生姜降浊而止呕,茯苓、白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6]。天魂汤组成:“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黄元御创此方取温补阳气、疏达肝木之用,其认为,肝气不升是因脾气不升,中焦脾为湿困,故中气不能温升,而脾土湿根于肾水寒,故黄元御以人参、甘草补脾气助脾运,茯苓泄水燥土,加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以桂枝助肝木温升。秘方定振丸出自《证治准绳·类方》。此方由天麻、秦艽、全蝎、细辛、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白术、黄芪、威灵仙组成。本方以熟地黄、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营,寓有治风先治血之意;天麻、全蝎平肝息风;防风、细辛、秦艽、威灵仙搜风通络;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化湿。杨震于此方中去掉熟地黄、生地黄,因其滋腻助湿。方中乌药为临证常用之药,因其能顺气,开郁,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暖肾水燥脾湿、达木性息内风之用。其中止颤健步汤以炮附片、乌药为君药,温肾散寒;黄芪、茯苓、白术、党参、生姜为臣药健脾燥湿;桂枝、天麻、防风、秦艽、细辛、全蝎、白芍、当归、川芎、甘草为使药顺肝性,升肝气,补肝血,缓肝急,息内风。临床常见症状药物化裁:嗅觉减退加辛荑宣通鼻窍,眠差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排尿困难加五苓散温阳化气利尿,流涎加益智仁健脾摄涎,便秘加生大黄,合原方中附子、细辛组成大黄附子汤以温中散寒通便。临床特殊用药说明:针对肾寒这一病机,杨震常选用炮附片温肾散寒,依据患者肾阳亏损程度,选炮附片6~15 g,先煎30 min,并随炮附片加量,增炙甘草用量,以制约其毒。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肢体不自主抖动症状,辨证为木郁风动证者,杨震遵经旨“肝苦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泄之”治疗,曾于临床用小剂量甘草、芍药缓肝急,泻肝郁,疗效不著,增甘草、白芍用量后则疗效显著。故杨师于临床中依病证常选用芍药15~60 g,甘草10~30 g,辨证准确,未见不良反应。
5 典型病案
5.1 病案1 患者,男,65岁,2018年11月1日初诊。主诉:头部伴左上肢不自主抖动3年余。刻诊:神情呆滞,身体僵硬,头部、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腰腹冷痛,下肢沉重,倦怠嗜卧,饮食少,恶食生冷,小便频,大便质可,二三日一行,排解困难。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细缓。既往史:3年前于西安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诊断:颤病。辨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治法:温肾燥湿,达木息风。拟方止颤健步汤化裁。处方:炮附片9 g(先煎),白芍15 g,当归15 g,川芎10 g,天麻15 g,茯苓30 g,党参20 g,白术30 g,桂枝6 g,防风15 g,秦艽15 g,细辛3 g,全蝎6 g,生姜15 g,炙甘草10 g,乌药9 g。7剂,1剂/d,分2次温服。
2诊:2018年11月8日,上方连服7剂,腰腹冷痛,下肢沉重好转,小便次数减少,余症同前,其效虽微,生机已动,效不更方,续服7剂。
3诊:2018年11月15日,患者诉身体僵硬、腰腹冷痛、下肢沉重、倦怠嗜卧感较前减轻,胃纳增加,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质可,一二日一行,排解顺畅,头部、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症状同前。辨证无误,恐病重药轻,原方炮附片15 g(先煎30 min),白芍60 g,炙甘草20 g,余药及剂量同前,嘱继服7剂。
4诊:2018年11月22日,患者头部、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症状减轻,余症亦明显好转。嘱上方再服7剂。
5诊:2018年11月27日,患者头部、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前后加减服用2个月有余,患者头部、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于情绪紧张、天气变冷时有发作,余症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因服汤药日久,苦于药汤难下,停服。嘱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1年后再诊,上述病症未见明显加重。
按语:患者寒湿凝结于下焦,则病腰腹冷痛,下肢沉重,肝肾阳虚不伸则经脉拘急,身体僵硬,肾寒脾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故头部伴左上肢不自主抖动。阳为寒湿所困不能化精养神,则神情呆滞。阳气有温煦、固摄、推动作用。患者脾肾阳虚,温煦失养则恶冷,固摄失司则溺频,推动无力则便难。病源于肾寒脾湿,遂至木郁风动,方选真武汤、天魂汤、定振丸加减,暖水燥湿,达木息风。3诊时调整用药,调炮附片加大温补脾肾之力。《内经》云:“肝苦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泄之。”故加甘草用量缓肝急,白芍泄肝郁,二药合用共奏平肝木、息内风、安振摇之用。患者病治2个月,虽未痊愈,但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疗效突出,可证此法有效,值得临床重视。
5.2 病案2 患者,男,70岁,2019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左上肢震颤2年。2017年春起出现左上肢震颤,缓慢加重,经某西医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帕金森病,予西药美多芭等口服治疗2年余。近3个月来家属渐发现患者表情呆滞,行动迟缓。遂继于上医院住院治疗,效不著,经友人推荐求中医治疗故来诊,刻诊:表情呆滞呈面具脸,手颤动如搓丸样,肢体僵硬,步履缓慢,纳差,大便干结,三四日一行,小便频急,夜甚,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暗,苔白厚腻,脉沉弦,重按无力,尺肤冷。中医诊断:颤病。辨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治法:温肾燥湿,达木息风。拟方止颤健步汤化裁。处方:炮附片10 g(先煎30 min),白芍30 g,当归15 g,川芎10 g,天麻12 g,茯苓30 g,桂枝6 g,白术15 g,防风15 g,秦艽12 g,细辛3 g,全蝎6 g,生姜15 g,炙甘草10 g,乌药9 g,火麻仁15 g,郁李仁15 g。7剂,1剂/d,分2次温服。
2诊:2019年3月17日,患者诉大便排解顺畅,一二日一行,双下肢浮肿消退,精神较前好转,余证同前,原方减火麻仁、郁李仁,加炮附片至15 g(先煎30 min),白芍45 g,炙甘草15 g。7剂,1剂/d,分2次温服。
3诊:2019年3月24日,左上肢不自主颤动较前减轻,纳食渐开,小便次数较前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弦,重按较前有力,尺肤转温。上药既已见功考虑该病为慢性疾病,进行性加重过程,治疗不能求速功应缓图方能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上方制丸剂口服1个月,患者颜面已舒,左上肢不自主颤动较前明显减缓,肢体较前舒展。
按语:本例患者临床表现犹如“阴霾四布,天寒地冻,水涝沤根,树木不荣,一派萧条”。表清呆滞呈面具脸,因阳不化精养神,神失所养;肢体僵硬,步履缓慢,缘阳不化阴,阴寒凝滞;肾阳不足,脾土失温,阳不助运,故纳差、便秘;阳不化阴,湿浊易生,水湿下注,则可见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暗,苔白厚腻,亦为阳不化阴,水湿内停之表现;肾阳不足,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急,入夜阳尽阴升,故甚;肾寒脾湿,木气失荣,郁而不达,风自内生,故见手颤动如搓丸样。2诊时患者大便得解,故于原方减火麻仁、郁李仁,加炮附片至15 g(先煎30 min),加大温补肾阳之功;白芍45 g,炙甘草15 g,增缓肝急息内风之效。3诊时患者症状好转,方证对应,因该病为慢性疾病,唯有缓图方可长久获效,故予丸剂常服,以冀长远之功。
6 结 语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西医尚缺乏长久有效治疗方法,中医将本病归入“颤震”“振掉”“颤病”范畴。杨震在总结学习前人基础上结合临证,提出可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论治颤病,临床应用温肾燥湿,达木息风法,以自拟方止颤健步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治疗颤病收到了良效。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鲍远程,汪瀚,等.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2-1124.
[2]刘兵,杨芳.黄元御气化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58-160.
[3]高达,高天旭.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4):1590-1592.
[4]苏佳丽,陈涛,张杉,等.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4):624-627.
[5]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全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137.
[6]于露婧.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收稿日期:2019-07-08 编辑:刘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