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岭南骨科名医陈渭良伤科学术特色探讨

发布时间:2021-06-24点击量:5332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陈凯佳, 陈晓燕, 朱亚强. 岭南骨科名医陈渭良伤科学术特色探讨[J]. 中医药导报, 2018, 024(002):24-26.

1 生平简介及主要著作

陈渭良,男,1938年生,广东省南海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1]。他从小受到中医的熏陶,其三叔公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8岁便随叔公学医采药,10岁时能记近百条方组,诊诀方歌、脉诀药性赋、正骨心法要旨等均能朗读成诵。中学时期开始攻读《医宗金鉴》《笔花医镜》《理伤续断方》《伤科补药》《血证论》等大量中医书籍,对四大经典亦鉴阅钻研[2]。1955年,经卫生部门考核,在当地联合诊所独立开设骨科行医,小有名气,四乡病人慕名而来求诊。1957年,他为了学术上的追求,毅然放弃丰厚的薪酬,投学于岭南伤科名医李广海门下[3]。从师15载,勤求古训,兼收并蓄,既继承了李氏伤科传统疗法的精髓,又荟萃了历代诸家之精华,并吸收了现代医学科学的长处,使李氏伤科学术思想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全面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主要著作有《骨折与脱位的治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急诊医学》《实用骨科外固定学》等。

2 陈渭良骨伤科临证治疗特色

2.1 创立“正骨十四法” 佛山市中医院骨科疗伤技法源于清代李氏伤科,相传至陈渭良已有五代传人,是国内颇具代表性的骨伤科流派之一,已疗伤逾数百万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末,陈氏为了使年轻的骨伤科医师准确地把握传统中医手法复位技巧,用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力学、创伤机制和各种现代实验手段,把西医创伤骨科学的理论和治疗手术方法有机地融合于中医骨伤科诊断、手法整复、手术治疗、内外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及功能康复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对原李氏伤科正骨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佛山中医院正骨十四法”。该手法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对中医闭合手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还可使大批四肢骨折患者免于手术的痛苦。该手法包括:触摸辨认法、擒拿扶正法、拔伸牵引法、提按升降法、内外推端法、屈伸展收法、扣挤分骨法、抱迫靠拢法、扩折反拨法、接合触碰法、旋翻回绕法、摇摆转动法、顶压折断法、对抗旋转法。骨伤的复位并不是把这些方法拼凑在一起或是机械的照搬,而是在具体治疗时,结合病人的情况,根据临床辨证,选用多种手法互参而结合使用。首先要将各个手法的操作原理和意义掌握,之后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根据骨折端的移位情况,靠触摸辨认的功夫,在整个过程中,把骨折立体化、形象化,明确整个复位的思路,将各种手法协同连贯运用。只有结合病情,合理选择搭配整复手法,掌握好整复时机,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如: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的手法整复,难度极大,如何使翻转之骨折块回纳复位,克服附着软组织的牵拉力,在狭少的空间来使骨折块回翻复位,充分展示了陈氏正骨十四法的精髓,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除了要了解受伤姿势,暴力作用部位,附着于受伤部位肌群的牵拉,还应通过触摸,辨认骨折片的滑车端和外髁干骺端,辨清移位的方向和翻转程度,随着骨块的翻转移动,灵巧的配合手法,使滑车端旋回关节腔中与近折段的骨折间接触,利用这点作为再翻转的支点,以拇指固定之,通过调整伸肌总腱,以及对骨折片的推送协同作用使其归纳原位[2]。

2.2 善用外用药——伤科黄水 陈渭良比较重视对外用药的应用,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和药物[4]。陈氏运用雄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对大量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用药精确奇妙,知常达变,不但善用古方,还创制了不少新方、新药,常获卓越疗效,特别是“伤科黄水”的开发应用。外用伤科黄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积瘀肿痛,以及风毒内侵,红肿热痛。见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以及骨折、脱位等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治疗。陈氏还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筛选出如治疗骨伤的去伤片、三七丸、九节茶、新伤祛瘀冲剂、解毒祛瘀片、胸伤饮、生骨片、骨宝丸、生脉培元丸、复元饮、活力片、筋络舒丸、利腰汤颗粒、行湿汤、加味二仙汤、清热祛湿通痹丸、祛痰通痹颗粒、强直性脊椎炎丸、柔阴通络汤、黄芪鳖甲丸、白茅根汤等一系列骨伤制剂和佛山红药、渭良伤科油、舒筋洗药等内外系列制剂共90多种,这些制剂的开发,规范了专科治疗,拓宽了中药的给药途径,方便患者,提高了疗效。

2.3 强调脾胃论治 传统的中医骨伤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的重点是补肝肾;而陈渭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骨折或筋伤病人虽按三期辨证施治,仍难以痊愈[5]。通过临床的观察思考,陈渭良意识到,在创伤早期,按照三期辨证的方法,使用大量活血化瘀药,很容易伤及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无力等症状,且病人气血已伤,脾胃又失运化水谷精微之功,故不能很好的痊愈。而在后期使用补益肝肾的药物,大多滋腻甘润,容易阻碍脾气,易导致精微吸收不足,影响机体功能恢复。他翻阅大量古籍,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将此借鉴到中医骨伤科的辨证施治中。加之广东地处岭南气热卑湿之地,湿热易伤脾胃,更显得健运脾胃之重要性。故岭南地区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应以补脾胃为主,并且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脾胃的方法:对于气血受损的病人,应注重补脾益气养血;对于湿邪困阻中焦脾胃,阻碍气机升降者,则应以燥湿健脾为主;有食积者则要消食化积。只要消化系统功能恢复良好,病人的体质就可以增强,身体康复就快。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脾胃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如,缺血性骨坏死的病理复杂,病因不明确,治疗困难,历来是中医骨伤科的棘手问题[2]。为攻克这个难题,陈渭良认真分析研究了成人股骨头坏死和小儿骨软骨炎的典型病例,找出缺血性骨坏死的病理是本虚标实,其肝、脾、肾为本是虚的,而骨头坏死造成局部压力较高,使血液供应受到障碍而形成标实。查明病理,找出症结所在后,陈渭良有的放矢地组方制成“骨宝丸”,“骨宝丸”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健脾益气之功效,配合外敷温经散寒,强筋壮骨,内外兼治,疗效十分明显,治愈好转者甚众。

2.4 注重血气辨证 陈渭良继承和发扬了岭南伤科对伤科气血治法的独特之处,认为治伤先理气祛瘀为要务。祛瘀不嫌迟,必须贯穿于伤科治疗的全过程[6]。正如《伤科补要》所云:“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先逐其瘀,而后和营止痛。”[2]他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伤科损伤伤及经络血脉,出现出血或瘀血停积等病症时,血脉损伤有流、留、结的变化过程。“流”即是流血、散气。出血是伤科中的首要症状,陈渭良主张局部急救止血,要求掌握各种局部止血的方法。出血多者可出现气随血脱,真元不固,四肢厥冷的危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时要投以大补元气之剂,如独参汤等,以达固气摄血之功。“留”即是止血后出现气滞、瘀血留滞,在辨证上又可分为阳证、阴证和半阴半阳证,需分别运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法,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和温阳活血法。“积”即是气结、瘀血积滞,局部硬实,枢机受累,关节活动障碍,或是疼痛绵绵,日久不散,治疗以破瘀行滞散结为法。跌打损伤治愈后,有遇节气更替或逢阴雨天气或逢湿热,受伤之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不去,留伏经络之间。陈渭良称之为“伏瘀”。此乃气结、瘀血积滞之顽症。他认为祛瘀不嫌迟,切勿将祛瘀的治法机械地用受伤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应当以临床症状为主,治伤必理气、通络活血,有瘀便祛,强调将理气活血贯穿于伤科杂病全过程,并且不能局限于内治法,要广泛运用中医外治法如艾灸、针灸、推拿等。

3 对李氏骨伤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陈渭良师承李氏骨科流派,他日随业师临床诊病,夜伴孤灯苦读经典,整理从师心得,苦练正骨心法,得李氏真传,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陈渭良虽熟练掌握李氏“正骨八法”,但对于人体解剖知识却知之甚少,对骨伤的发生及治疗转归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先师李广海的推荐下,他得以参加“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研究班”。他抓住机会,刻苦学习西医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放射学等知识,最终在“李氏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解剖知识,创立了“正骨十四法”,并于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李广海自创外敷加丹白药膏,疗效显著,对枪炮弹伤的治疗,或用手术取弹,或用药捻导引,或用丝线缝合伤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7]。陈渭良继承了李广海的治伤经验和秘方,并加以发挥,博览古籍,创新实践,创制出了“渭良伤科油”“伤科黄水”等一系列外用药,形成了自己的外用药特色,丰富了中医骨伤外治。

他继承了李广海“治伤从瘀”,对闭合性损伤的初期主张“瘀血内蓄,理应温补”,对开放性损伤失血甚者,“治先固脱,后拟祛邪”的原则。并且进一步分析创伤后气血的病理变化,提出了骨伤患者气血“流、留、积”的病理变化过程,提出了“伏瘀”学说。

他善于从古代吸取经验并灵活应用,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他结合临床实践,认真吸取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结合骨伤的临床情况和岭南特色,提出骨伤科病人要根据情况,健运脾胃,不能机械的使用三期辨证法。

他经常告诫徒弟不论任何领域的成果,只要有利于骨伤科的发展,就要采取“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中医骨伤的临床疗效。陈渭良的成才历程值得借鉴,他对于中西医接纳包容,以患者疗效为第一的态度值得医疗工作者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首批中医骨伤名医师——陈渭良[C]//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7:2.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志维,陈逊文,张兆华.陈渭良教授成才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6):457.

[4]著名骨伤科专家陈渭良简介[J].中医正骨,2003,15(3):2.

[5]陈逊文,李伟强,朱永展.陈渭良教授岭南伤科治疗体系及其应用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8):1387.

[6]李伟强,朱永展.陈渭良教授骨伤科气血辨证撮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1-1192.

[7]陈凯佳,刘小斌.岭南李氏骨伤学术流派传承脉络及主要学术成就[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1):150-153.

(收稿日期:2017-01-08 编辑:马正谊)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