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冉雪峰取象思想探骊

发布时间:2021-06-23点击量:1617


引用:闫醒刚,张岚.冉雪峰取象思想探骊[J].中医药导报,2019,25(1):24-26.


冉雪峰(1879—1963年),字剑虹,别号恨生,重庆巫山县人。先生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向来为医林所倾慕。医界早有“南冉北张”[1]之誉(北张指天津名中医张锡纯),张锡纯称其为“医界国手”[2]。冉老平生治学以经典为基,对药物学习尤其重视经典《神农本草经》的学习,其医学成就表现在药物和方剂两个方面[3]。其著《大同本草学》一书,全面反映了其在药物研究方面的成果,后在《冉雪峰医著全集·方药》中以《冉氏本草》之名刊行。《冉氏本草》对药物多运用取象思维进行解读,且不落俗套,多有创新发挥,发人深省。冉老认为这种思维方法是中医精蕴所在,即为中医与西医相比所胜之处,“会而通之,可于治疗上开无限法门”[4]。因此探讨《冉氏本草》中取象思维的运用,可窥见冉老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一端,对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1 取象路径多端,释药物之功效

冉老临证多赞同清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中的观点[1],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药石性同用异论》中说:“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其嗜好之偏。”冉老亦或受此影响,多从色象、形象、习性象、易象、意象等方面解释药物功效。

如青蒿色青为主,故而“疏肝解郁”;雄黄秉“坤黄之正色”,土性具足;茜草色赤似血故入血分等,均是以色为治。木通“细孔通理,全体空洞玲珑”所以“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芎“像脑”,瓜蒌“象隔膜”,桑白皮“皮部纤维系连”,芦荟叶汁颇似“胆汁”,乳香似人身“血汁”,同气相求,分入所对应的脏腑和部位,均以形为治。茺蔚子喜生湿地,能除有形的水质,又可耐旱,所以又能敌邪热;泽泻生在水沼,得水气最足,所以能够泻水;穿山甲性喜穿山,有窜透宣通之功等等,是取象药物的习性说明药物功效。冉老约于1913年编成《冉氏易理》一书,对易理研习深有心得,医易相通,冉老多次在《冉氏本草》中以易象释本草。例如淫羊藿性寒味辛,金水相涵,辛可解寒之凝滞,配合巧妙,有“水火既济”之象,是入以水为体,以火为用的肾脏的良药。《周易·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永炎[5]认为得意忘象是象思维的最高境界。冉老亦多取象得意,以意用药,精彩出奇:如菟丝子无根缠绕他物,汲取附着植物的营养为营养,冉老会其意,认为可“滋养血脉于空虚之地”;麦门冬质柔润可补,而形又贯通,取其意,能以补为通;腽肭脐为海狗之脐,外为寒水所束,则“元阳均伏结默藏胞中”,相比陆地狗同样部位所藏元阳则更多,更为优异。

综上简述,冉老在取象不拘一格,方法路径多端。《冉氏本草》全书263味药,约有1/4结合取象思维对药物功效进行阐释,冉老对其熟练运用可见一斑。

2 冉老对取象思维的新用举隅

2.1 推阐药物功效,扩充药义 冉老除了灵活运用取象思维解释《本经》药物功效,还往往别具匠心,运用取象思想推阐药学所未言之功用,让人耳目一新。五倍子是木被虫刺伤而自我修复愈合形成的瘿瘤,冉老取其象并结合其味酸平入肺,推导其可以疗肺结核、肺穿孔、肺出血。五倍子中的虫卵借助木之生气来孵化,结合其味咸入肾,推导其可以种子安胎,疗子宫阴蚀阴挺,以上这些功效均是《本经》及诸家本草未曾记载的。有报道称五倍子治疗纤维空洞型肺结核[6]、阴挺[7]确有很好的疗效,可见这种推断是可以验证于临床的。

2.2 推阐药用种类与部位,精益求精 诸书所载虻虫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生地不同,道地品种各书则莫衷一是。冉老则忆当年乘舟途中见过的一种水虻当为最佳最道地者,因虻是飞虫,生水中则飞而潜矣,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同气相求,“得水气最足,深入阴分”,能宣通阴分之血脉,最符《本经》“逐瘀血”的功效,因此视其为最佳道地者。三棱以形为治,“棱者椎体,三者锥形,有攻之义”,因此可以“癖癥瘕”,因产地不同有荆三棱、京三棱之别,因形色不同又有黑三棱、鸡爪三棱之分,又有变种石三棱,冉老认为择情均可适当入药,不必拘泥,但不能用药市习用的红蒲根,因“无棱”,不具备攻义,自然不能发挥三棱应有的效能。香附后人多以根入药,冉老认为古人是以茎苗入药的,香附苗味甘寒,除与《本经》性味符合,香附苗似韭似薤,其形象更符合《本经》“长须眉”之治,而香附子味辛苦,味形均不相符。

牡蛎为蚌蛤贝蛎之类在外之骨,异于其他骨均在内的动物,生理特殊,以骨治骨,因此本经有“强骨节”之用。而牡蛎壳全体又是靠牡蛎后缘仅仅“三五凹凸”的地方连接支持,并借助此处将精华输布到外壳,以意审之,冉老认为两壳后缘连接处这一部分,治骨节病“当更切合而有殊功”。运用取象思维进一步筛选出药效更强的部分,大胆推阐,精益求精。

2.3 鉴别药物功效,同中析异 冉老运用取象思维分析性味相同药物功效不同之原因:柴胡“象三焦”,秦艽“俨似人身经脉”,病痹是“经脉生理障碍”,因此虽然柴胡、秦艽气味相同,俱为苦、平,但柴胡却没有秦艽开痹的功效。乌贼骨、桑螵蛸均味咸性涩,冉老认为古方两者多并用,必有其差别,桑螵蛸附桑树而生得“木之清气”,乌贼骨生沿海滨得“海水之咸”,因此有“清浊”之辨。

冉老运用取象思维分析功效相近药物的同中之异,以释其细微差别:地黄、玄参、何首乌、肉苁蓉功用均可滋阴补肾,但地黄“名地髓”、首乌“似血质”、玄参“得水气最足”、肉苁蓉“感精气而生”,分别从名象、形象、习性象、意象对比分析,说明四药的侧重点分别在“填髓”“补血”“益水”“补精”,将药物各自特殊效道出,让人豁然开朗;冉老亦运用取象思维鉴别有关联药物功效之不同:如茯苓,松脂均为松树的附属产物,因茯苓为松之气化所生,所以主“忧恚惊邪恐悸”等神气方面病症,而松脂为松之质化所生,所以主“痈痼恶疮头疡”等形质方面病症。

2.4 解释药性专长,活法圆机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菟丝子》:“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药物有专长功效不可解之处,难以常理求之,冉老对于《本经》诸多不能用四气五味药性理论解释的药效专长,往往以象解之。如鱼的精气在肝,血归于肝,獭以鱼血为食,则将鱼的精气聚为己有,而“虫蛊怪毒”均为血液病变,所以獭肝虽然味甘气温,气味和缓,却能够杀虫。三棱味苦平,却有破癥瘕之功,是因“三者锥形,有攻之义”。芡实虽与茯苓、山药同为平淡之品,《本经》却有“主暴疾”的功效,缘之芡实茎叶均有刺,有“钻透”“攻坚”之意。同理,蒺藜性平平,也能主暴疾,也是因其形有刺,能钻透攻坚。雷丸气味苦寒,苦寒之药本多是沉降的,《本经》却有“起阳气”之用。核之雷丸为竹林中的菌蕈,感雷震而生,为震卦(■)之象,下之一阳冲破上之二阴,由阴出阳,所以有此功效。

3 冉氏取象思想

3.1 诸象合参,以阐药义 在取象思维的运用上冉老倡导综合各端对药物做以分析,以避免单一取象的弊端。他说:“药物除实质外,或从味,或从气,或从所产地,从所生时,又或从特殊形态,特殊化合,参伍错综以尽其变,胜复分合以成其化。”不能“拘牵一说,泥守一格”。“参伍错综”才是正确的认识方法。冉老虽未明言“诸象合参”四字,但此意已经呼之欲出。如玄精石,“色玄”为阴色,形似“龟甲”“鱼鳞”为阴形,尖端“六角”为阴数,色象、形象、数象合参,其为阴药无疑,与《千金方》《普济方》《朱氏集验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各方用玄精石清热清火的用意,无不相符。运用“诸象合参”的方法认识药物,阐释药物功效,使得释药的准确性、立体性大为增加。

3.2 实事求是,持论中正 取象思维有其客观局限性。冉老书中虽然善用取象思维,但首重药物之性味,能用性味和合分析出药物功效的,取象只作为辅助释药的方法。如覆盆子陈修园谓“气味酸平,藤蔓繁衍,具春生夏长之气,覆下如盆,得秋时之金气,冬叶不凋,得冬令之水精,结实圆形,具中央之土气”,因此其“体备四时,质合五行”,故而“安五脏,益精气”[8]。而冉老则从四气五味之和合出发,言覆盆子味酸合体柔润益五脏之阴,故“益精”“安五脏”,味酸合气平“益气”,与“益精”合言之则“益精气”。细腻分析,得《本经》功效之原由,并指出陈修园的论述是“求深反悔”。又如木贼草可摩擦坚木而成粉末,张山雷因此言其“伐木之性甚强”,取其象,可治疗“肝胆木邪横逆病”[9],冉老则谓木贼之所以坚韧能摩木,是因含硅酸之成分较多,张氏之言实属“穿凿附会”。在对诸位医家用象释药的评判中可见冉老“物物而不物于物”,虽善于取象,但又不拘泥于取象,无偏激之弊,实事求是,态度客观。

3.3 深求其理,倡导气化 对于取象背后的之理,冉老亦作以深求。三棱条:“形显数著,理寓乎中。”木香条:“有是理,即有是象,即有是物,有是物,即有是物真正之性能功用。”可见,象中寓理,外象是物之理在外的表现,通过研究象,则可知理,则药物功效之原委自然可以得知。冉老多次提及“同气相求”,如酸枣仁“仁者人心,同气相求”;蟾酥取自脑部者为多,“以脑治脑,同气相求”。冉老在分析蜈蚣畏蛤蟆,蛤蟆畏蛇,蛇畏蜈蚣三者相畏的缘由时,以气立论,分别以水气制火气,木气制土气,金气制木气来解释。理学家张载《正蒙·乾称》谓:“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彰于物而会成象,物之诸如形、色等象不过是物彰显于外的东西,气即是潜藏于象背后的本质。冉老倡导气化,说:“论药徒守形质,尚成机械作用,论药而兼究气化,乃入神话境诣”“方今药学趋势,固重成分实质,然实质有时而穷,气化原理,亦有反足为补救者。”可见通过象深求背后之气可以阐述某些形而上的药物作用。朱砂条:“物质固当实验、气化亦宜深求……学者猛下一参,当会心不远。”对于中医学者,冉老谆谆告诫,对取象思维的把握及背后深层次气化内涵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陈可冀.怀念一代名医冉雪峰[J].四川中医,1987,5(8):5-7.

[2]张锡纯.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汤辅康.冉雪峰先生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J].中医杂志,1980,21(1):11-14.

[4]冉雪峰.冉雪峰医著全集·方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5]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1):1-4.

[6]谢明福.抗痨弥洞散治肺痨[J].四川中医,1986,4(1):19.

[7]熊鹏飞.“阴挺”验方[J].江西中医药,1959(12):47.

[8]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9]张山雷.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8-01-30 编辑:蒋凯彪)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