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少林伤科中腧穴名称文化特色探析

发布时间:2021-06-24点击量:2071

引用:吕宏蓬, 胡木, 孟云霄, et al. 少林伤科中腧穴名称文化特色探析[J]. 中医药导报, 2017, 023(014):46-47.

少林伤科是由少林武术衍生而来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隋末少林寺武僧昙宗、惠踢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少林伤科至明清得到大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少林伤科学派,为佛家伤科之代表。不仅为我国习武僧人的伤科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民间百姓带来了福音。少林伤科相关的著作中部分已佚,其余散在中国、日本等地,如明朝意远和尚所著《秘传打损扑伤奇》、清朝少林寺僧人所编《铜人簿》以及日本人永川允仙所著《跌打法门》等。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包含了丰富的腧穴内容,许多腧穴命名与国际标准不同并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本文现将具有特色文化含义的腧穴名称与其功能主治、穴位定位结合,发现少林伤科腧穴命名具有其独特文化内涵,现介绍如下。

1 铜壶滴漏穴

滴漏,也叫漏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计时器,周代即使用它。《隋书·天文志》记载:“黄帝初创漏水。”滴漏是利用水的浮力,以及一定的水位差,一定横断面积的出水口在相等的时间内,流出的水量恒等的原理[2]。《跌打良方》中记载:“铜壶滴漏穴:跌打伤于尾节,铜壶滴漏大穴督脉经,受伤小便长流,大便必不通,内多痛者,宜服归芍汤,瘀痛甚者,宜服八仙紫金丹丸甚效。”该穴用铜壶滴漏的功能类比铜壶滴漏穴的功能主治,正常情况下铜壶滴漏按照时间的推移匀速流出水,用以类比生理状态下人类大小便排泄过程,铜壶滴漏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出现水流过快或水流过慢的现象,恰与遗尿、便秘等症状相对应。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中记载了该穴的定位“跌打受伤尾结骨,为铜壶滴漏穴,乃是大穴”,属督脉,笔者猜测铜壶滴漏穴即为长强穴。在《伤科秘诀》中记载:“铜壶滴漏,此乃大穴,受伤大便不通,小便长流,腹内疼痛”,可见伤及铜壶滴漏穴后会引起遗尿、便秘、腹痛等症状,这与长强穴通淋、解痉止痛的主治功能不谋而合,现可认为铜壶滴漏穴为长强穴的别称。

2 净瓶穴

净瓶,在佛教中寓意着洗涤罪垢污秽以使人心净,《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记载,净瓶是物名,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用来洗净手;触瓶之水,以洗触手,也称澡瓶。世俗中人误以为就是寻常的花瓶。《释氏要览》也称净瓶,又名云瓶,常贮水,随身携带用以净手。净瓶中所盛的净水能使万物复苏、焕发生机,使疾病祛除、灾难泯灭。净瓶穴定位不详,《少林真传伤科秘方》中这样记载该穴:“跌打受伤血脘下为净瓶穴,作寒作热,或半年或一年咳嗽吐血,潮热不止,用药服。”在《少林寺周大方秘传良方》《跌打良方》等书籍中也有类似相关记载。

佛教认为,观音手持的净瓶中所盛的是甘露,这种水具有着8种功德:澄清、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3]。其中清冷可理解为清湛凉冷、没有烦热,与《少林真传伤科秘方》中提到净瓶穴受伤之后出现的潮热不止症状不谋而合;净瓶穴受伤后还可出现咳嗽吐血的症状,甘露具有润泽之功,可津润滑泽;甘露还可长养诸根,养育全身,润泽康健。净瓶穴跌打受伤出现的症状如同净瓶中缺少甘露水一般,以此生动形象类比,得名净瓶穴,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涵义,同时凸显出穴位的特性。

3 天庭穴

“天庭”为天帝的宫廷,是一个由神占绝大多数,并占统治地位,吸收部份道家的仙人、佛家的人,一起组成的以玉帝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具有明显政治分工的统治体系[4],为三界的中央权力中心,其名称具有中国道教神话特色,以此命名显现出了该穴位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伤科秘诀》中这样记载:“人有十八大穴,三十六小穴,共计五十四穴……或棍、或石、或刀、或斧、或拳,如棍打伤天庭,乃为死穴,口中吐血,血出七孔。”以天庭喻该穴,暗指该穴道统帅人体之阴阳气血,伤及该穴症状严重,彰显出天庭穴在人体穴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天庭穴的定位,自古以来不尽相同。《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中载:“天庭穴,即天门,又名三门。”定位在两眉中印堂穴至发际连线。《跌打秘传经验方》中亦载:“天门即天庭,骨碎髓出者,不治。”又有将天庭穴作为神庭穴别名的说法。《少林真传伤科秘方》中记载“囟门:即天庭盖,骨碎出不治。”又有《跌打良方》中载道:“天庭穴:跌打伤于天庭穴,属督脉经,若重伤骨陷不起者,不治。”人的头骨除了囟门部位薄弱,其他部位头骨很难通过棒打等少林武术手段击碎,故反证了天庭穴位于囟门部位;天庭穴又属督脉,由此猜测,这里的天庭穴很有可能就是囟会穴。

4 泥丸宫穴

泥丸宫为道教词语,《紫清指玄集》中记载:“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曰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道枢·平都篇》中亦记载:“天脑者,一身之灵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也。夫能脑中园虚以灌真,万空真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洞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道教中讲“泥丸九真皆有房”,九宫虽各有神君居之,又各自司命,然均听命于泥丸君。泥丸君统帅诸神,脑中之中心。

据《跌打损伤接骨用药备要》中记载:“头顶心为泥丸宫,打中者二日而亡,打软者耳聋头眩,六十四日而死。”《少林伤科治集要》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猜测这里的泥丸宫穴就是百会穴。《少林寺秘方铜人簿》中载道:“泥丸宫穴,打重者,二日而凶;打轻者,耳聋、头眩,六十四日而死。”以泥丸宫命名该穴位,凸显出此穴位的重要性,为九真之元首,若泥丸宫穴受伤,预后不良,体现了泥丸宫穴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5 海底穴

海底,顾名思义为大海的底部。《伤科真传密抄》中记载道:“肛门前,阴囊后,两界之间为海底穴。”海底穴是任脉的经穴,为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位于会阴部正中点,男子在阴囊根部与肛门之间正中线中点;女子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正中线中点,海底穴又名会阴穴。此穴位又称海底轮,为藏密修行的一个阶段。海底轮是七轮中最下方的轮脉,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轮脉。它是人体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所有的能量都经由海底轮出发。瑜珈学派的理论当中,把它描述为拙火沉睡之处,一旦拙火苏醒,便会沿着中脉上升到达顶轮。

《跌打秘传经验方》中记载:“海底穴踢伤,血必上冲,耳内如雷声一响,心晕闷,先眼护心九止痛,此症虽伤在下,为患在上,要用活血煎剂服之。”文中提及海底穴受伤会引起血流上冲,而导致耳部、心脏等上焦部位的躯体症状。海底本应潜藏,海底穴受伤就如同打破海底的平静,本应沉降的沙石上扬,如同人体内的气血上冲,导致躯体的不适症状,这也与海底穴具有醒神镇静,通调阴阳的功效相符合。

6 华盖穴

华盖,华,即花、花鬘等;盖,即遮阳之伞。以花装饰而成之伞盖,称为华盖,又作花盖。相传我国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如花状之物出现于黄帝头顶上,称为华盖。故后世帝王所用之伞,别称华盖。《法华经》中记载:“(华盖)以花而饰之伞盖也。法华玄赞二曰:‘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华盖’”在印度、西域等地,气候炙热,人多持伞盖遮阳,伞上或以花装饰之,一般通称为华盖。又密教修法中,用于灌顶(其原意为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之伞盖,亦有于上悬佩花鬘之作法。又佛教建筑中,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华盖,又称宝盖。

在《跌打损伤接骨用药备要》中记载道:“前为华盖穴,如若打中者,人事不省,血迷心窍,三日不救,就用者不效,后发者十个月而死。”《跌打法门》中亦有相似记载。可见华盖穴属于人体极为重要的穴位。华盖穴位于胸前,靠近心、肺等重要器官,胸壁薄弱,击打后容易受伤。华盖穴所在的胸壁部如同君王头顶的华盖,具有保护的作用,如果一旦被击打,心、肺两重要器官受伤,如同君王受伤一般,后果严重,预后不良。

7 竹柳穴

竹,主要生于南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隐逸之意[5],在佛经中亦有“竹”这一意向的相关记载,竹林精舍(又称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大藏经·智度论第十一》中载:“佛度迦叶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

柳枝,唐朝北方有个风俗,在干净的水中插入柳枝用来攘邪鬼怪。《释氏要览·下》中记载:“北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往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提,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销亡。’”

在《少林真传密抄》中记载:“在内踝上二寸处者,为竹柳穴,足少阴,属五脏。”根据定位猜测,竹柳穴应为足少阴肾经的复溜穴。笔者猜测,《少林真传密抄》中将复溜穴命名为竹柳穴,为取类比象之法,胫骨与腓骨在外形上与竹相似,胫骨与腓骨之间构成的形状与柳叶相似,该穴位于两骨间隙,故喻为竹柳穴,有取类比象之意。再者,柳枝又具有消散病气之寓意,又强调了该穴的临床意义。

8 结   语

少林伤科文献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腧穴名称多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命名。一类是以物件名称命名腧穴,以其物件的功能用途类比腧穴主治功效,如铜壶滴漏穴、华盖穴等;另一类腧穴名称比类取象腧穴的定位,如竹柳穴、天庭穴等。少林伤科文献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腧穴名称命名揭示临床主治功能及腧穴定位,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与记忆。

少林伤科文献中具有丰富的经络腧穴内容,独具文化特色,其诊疗体系也自成一体,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瑰宝。但由于现代医疗骨伤诊疗技术的提高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少林伤科的传播和临床应用受限,关于少林伤科的很多方面的研究不足,使少林伤科中部分优秀的内容失传,不利于学术传承。故对少林伤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少林伤科的传承和传播都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36-37.

[2]黄庆昌,陈鸿钧.铜壶滴漏散谈[J].广州文博,2009:139-150.

[3]陈玉峰.《西游记》的兵器、法宝与法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邬鹏.道教天庭官制与中国传统官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250.

[5]金业焱.论中国文学中竹意象的演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0(5):39-43.

(收稿日期:2016-12-05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