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史记》之“扁鹊传”词汇考疑

发布时间:2021-06-24点击量:864

引用:黄俊伟,王育林.《史记》之“扁鹊传”词汇考疑[J].中医药导报,2019,25(9):19-2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详细记述了扁鹊和仓公的社会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医学材料。对此篇的研究,有助于对医学史的补充,以及完善先秦时期中医学发展概况研究。此文主要对此篇前一部分关于扁鹊的记述及其相关材料(将其称之为“扁鹊传”)进行研究。

对扁鹊事迹进行叙述的史料有很多,《史记》中有《扁鹊仓公列传》《高祖本记》《赵世家》;《韩非子》中有《喻老》;《战国策》中有《韩三》《秦二》;《淮南子》中有《人间训》《泰族训》《齐俗训》;《盐铁论》中有《轻重》《大论》《相刺》《非鞍》;《论衡》中有《别通》《治期》《定贤》;此外又有《列子·汤问》《踢冠子·世贤》《新语·资质》《韩诗外传·十》等,然各有出入,故对后世进行“扁鹊”及其相关史料的考证带来了诸多不便。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主要通过“扁鹊脉诊赵简子”“扁鹊问诊虢太子”“扁鹊望齐侯之色”3则医案反映了扁鹊在中医学“脉诊”“望诊”“问诊”的高超成就及其高尚的医德,从而塑造了扁鹊在医学史上的“大医”形象,如此,便难免有部分情节有附会之嫌,且渗入部分神话色彩,进而与其他史料记载有所出入。尽管如此,先贤们仍然群尽古书,又结合近代考古学的发现,解决了文中诸多疑点,但不乏部分纰漏。笔者结合诸多学术论文与医学著作,对其中部分存在疑惑的词汇及其相关条文加以考释及发挥,以供同道参考。

1 “治”字考

原文:血脉治也,而何怪。

注文:《史记会注考证》[1]:“董份曰:治即治乱之治。五日不知人,疑其必死,扁鹊以为血脉治而不死也。愚按,御览引治作滞,非是。”

按:治,理也,顺也。《左传·宣公十五年》[2]:“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杨伯峻[2]注:“治对乱而言。”治,本指“治水”,段玉裁[3]言:“今字训‘理’,盖由借‘治’为‘理’。”所言甚是。《说文解字》:“理,治玉也。”又《广雅·释诂一》:“理,顺也。”引申为平也,此处意指情况正常,即血脉平和,与“乱”相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4]:“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与“逆”、“生”与“死”、“治”与“乱”,皆对文。乱则为疾,治则无碍,故扁鹊曰无需惊怪。

2 “閒(今作‘间’)”字考

原文: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闲,间必有言。

注文:《史记会注考证》[1]:“间,愈也”。

按:《说文解字》:“閒(今‘间’字),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方言》卷三:“差、间、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通语也。或谓之慧,或谓之憭,或谓之瘳,或谓之蠲,或谓之除。”余云岫[5]在其《方言疏证》中作了详细的讨论,按曰:“閒本间隙,训隔,训代。病之轻重者,若有间隔然,故名其空隙之稍减轻者为间。是以郭注《方言》云:‘言有间隙’也。段玉裁[3]《说文解字》‘瘥’字云:‘通作差,凡等差字,皆引申于瘥。’‘差’之为言次也,故病之轻浅者谓之差。”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古人对“閒”用来形容疾病康复情况的理解当有两重意思,一为:“愈”,即痊愈;一为:“少差”,即病势缓解。“间”的语源是它的“间隙”义。《礼记正义》[6]:“若病重之时,病恒在身,无少间空隙;病今既损,不恒在身,其间有空隙。”而查《素问》诸篇,《素问·脏器法时论篇》[4]:“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标本病传论篇》[4]:“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不难发现,“间”多与“甚”相对而言。《说文解字》:“甚,尤安乐也。”段玉裁[3]注:“尤甘也,引申为凡殊尤皆曰甚。”甚,当表示“程度深(尤)”之意。故而,“閒”亦当有程度之意,“閒”当作“少差”言。

3 虢太子“尸蹷(今作‘厥’)”考

原文:(1)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2)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

注文:《史记索隐》[7]:“蹷音厥。”《史记正义》[7]:“释名云:‘蹷,气从下蹷起上行,外及心胁也。’”

按:传文所录关于扁鹊事迹中,今学者多以诊虢太子疾为文首所记名曰“秦越人”者之实,余文多为史公所采诸子所述,实未得考。文中关于“尸厥”的论述,对后世包括多部古医籍乃至医家传记等,均有很大的影响。

蹷,同“蹶”,医经多作“厥”,《说文解字》作“瘚”,今本《释名》作“厥”。文中关于“尸厥”的描述,主要藉助于中庶子和扁鹊之口,从其病因、病机、发病时间及治法做了详细论述,现摘录如下,以方便分析。(1)“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阴缓而阳急,故暴蹷而死。”按:此言尸厥发病之病机。(2)“扁鹊曰:其死何如时。(中庶子)曰:鸡鸣至今。”按:此言虢太子尸厥的发作时间。(3)“扁鹊仰天叹曰:……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按,此言尸厥的症候特点。(4)“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蹷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按:此段详细描述了尸厥的病机。(5)“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按:此言尸厥的治法。

医著中关于尸厥的记述很多,《素问·厥论篇》[4]:“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又《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王冰[4]注:“言其卒冒如死尸,身脉犹如常人而动也。然阴气盛于上,则下其熏上而邪气逆,邪气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五络闭结而不通,故其状若尸也。以是从厥而生,故或曰尸厥。”《伤寒论·平脉法》[8]:“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此盖谓少阴之虚气奔逆于上。上之阳热,乘虚而下归于阴,与阴相搏,以致少阴之生气不出而为尸厥也。此说与《扁鹊传》及《素问》所言大同小异。此后,《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言尸厥者,多从《扁鹊传》和《素问》所记。

医经每言“厥”者,多指阴阳一衰而一盛所致。阴盛阳衰者为“阴厥”,阳盛阴衰者为“阳厥”。此处云“阳缓而阴急”,即阴盛阳衰之属。言“蹷”者,盖指僵也,即阴盛阳衰,形似僵,亦《黄帝内经》中所言“状如尸”者。《说文解字》:“蹶,僵也。”

关于尸厥的治疗,《扁鹊传》叙述较简,略加分析,当是以针取“外三阳五会”急救之,后以汤熨及汤药善后。详细叙述尸厥治疗的,亦见于《素问·缪刺论篇》,今人不查医书,妄以《肘后备急方》为始。现摘《缪刺论篇》[4]如下:“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髪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后《肘后备急方》从《缪刺篇》并加以发挥,如《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方第二》[9],或言“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复吹右耳三度”或“捣干菖蒲,以一枣核大着其舌下”或“灸鼻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或“灸膻中穴二十八壮”或“针百会,当鼻中”。诸法虽异,然皆为通阳救逆之属。

4 “幸而举之”考

原文: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

注文:《史记索隐》[7]:谓虢君自谦云,己是偏远之国、寡小之臣也。《史记正义》[7]:幸而举之谓活太子也。《史记会注考证》[1]:冈白驹曰:举之言举太子病事也。董份曰:寡臣谓太子也。

按:对于“幸而举之”这一句的理解,会直接关系到对下文“寡臣”的理解。诸家都是因为对“幸”字的理解不够准确,才导致对“寡臣”理解的分歧。或言为“虢君”自己,如《史记索隐》:“寡臣谓虢君自谦云,己是偏远之国、寡小之臣也”;或言为虢君所指之“虢太子”,如《史记会注考证》所引董份之言也。

幸,《说文解字》:“吉而免凶也”,段玉裁[3]注言:“得免于恶是为幸”。引申之为“侥幸”。此当表示希望意。《字汇》:“幸,希冀也。”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冀幸”为同义并列语。《楚辞·离骚》[10]:“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王逸曰:“冀,幸也。”又《华严经音义上》引《珠丛》:“冀,谓心有所希求也。”即“幸”当有希冀之意无疑。今言“幸亏”等语,一言侥幸之心,一言期望之情也。举之,言活太子也。故下文言“偏国寡臣幸甚”者,意即以“虢太子”立意也。

5 “下遂”考

原文: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

注文:《史记集解》[7]:“徐广曰:一作坠。”《史记正义》[7]:“遂音直类反。素问云:阳脉下遂难反,阴脉上争如弦也。”《史记考证》[1]:“多纪元简曰:御览注遂音对(繁作‘隊’,墜之古字),并与坠通。正义引素问今无所考。海保元备曰遂如字亦通。广雅释诂,遂,行也。易大壮,不能遂。虞翻云,遂,进也。即下文阳内行之义。”

按:《史记正义》所引,今无从考证。遂,《甲乙经》《外台秘要》《太平御览》《千金方》等引此均作“坠”,盖从《史记集解》所言,或因所据版本而异之。《医术名流列传》作“逐”,当形近所讹。

隊(今作“坠”),从高下坠也,亦落也。虽古籍多通用以“坠”,然何以言阳气坠(落)而下之?《说文解字》:“遂,亡也”,合文本之义。又《广雅》:“行也”,《玉篇》:“进也”,当其引申之义。下文言“阴上而阳内行”。《素问·调经论篇》[4]言:“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遂”“行”“走”义近。

6 “并”字考

原文: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按:并字,在《素问·调经论篇》中被频繁使用,且各家所注不一。并,吞没。阴阳本互根互用,今阴阳相移,阴并于阳,则无阴;阳并于阴,则无阳,故难治。《素问·调经论篇》[4]:“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矣,故为虚焉。”王冰注曰:“气并于血则血失其气,血并于气则气失其血。”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4]:“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按:重阳者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调经论篇》[4]:“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均为此义。

郭霭春先生依《后汉书·张衡传》贤注曰[11]:“此当偏‘聚’(贤注:并,犹聚也。)之意”。且引张介宾语:“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今血气为并,邪犹不深,故五脏安定”。殊不知张氏本误解并之本义。

7 小   结

对于文史材料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医学史料,如“閒”字,从其字义引申理解,有间隙、中断之意,如此形容疾病,自然与“痊愈”义相去较远,且“閒”之引申义项亦无相关字义,故而我们可以断定“閒”表示的当是疾病有所缓解,亦即“少差”意无疑。

此外,“遂”字在文史材料中确实多与“坠”通用,然“坠”字本身带有快速之意,而“遂”字多指“行、走”义,程度较轻。我们结合医学史料,可以发现此处之“遂”字,不必做通假用。“并”字本身如两人相从,后人多将其与“並(如两人共立形)”相混,且使用上亦不作区分,如今更是以“并”代“並”而用。故对于“并”字或作“吞并(并及并)、聚集”理解,或作“兼、共存”理解。对于“并”字,《黄帝内经》原文本身及王冰注均作了详细的解释(引文见前),阴阳本互根互用,今阴阳相移,阴并于阳,则无阴;阳并于阴,则无阳,故难治。


参考文献

[1]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3840,4334,4335,4343,4344.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6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2,352,540.

[4]黄帝内经:素问[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25,184,341,459,460,477,486.

[5]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张伟航,王育林,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0.

[6]中华书局编辑部.唐宋注疏十三经·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984.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84,1685,1686.

[8]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

[9]沈澍农.肘后备急方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

[10]黄灵庚.礼记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7.

[1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26.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