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常克基于“脑-督脉-肾轴”论治小儿遗尿症经验

发布时间:2025-04-15点击量:183

引用:易爽,赵燕,常克.常克基于“脑-督脉-肾轴”论治小儿遗尿症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4,30(12):136-139.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疾病,是指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每个月至少有1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无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1-2]。本病发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本病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发病率比女孩高,以原发性遗尿多见[3-4]。遗尿不愈,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心理与生活,导致患儿人格障碍,同时也会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5]。现代医学对小儿夜遗尿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及行为治疗两大类,但作为临床一线用药的醋酸去氨加压素,具有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的特点[6-8]。而以遗尿报警器为主的一线行为疗法[9],因起效时间长,故难以坚持。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长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能从根本上治疗小儿遗尿症,复发率低,疗效明显。

常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长期工作在儿科临床一线,对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独到的体会。常克教授认为小儿遗尿症治疗可从“脑-督脉-肾”轴入手,主张脑失清明、督脉阻塞、肾气不固为该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并创立了宣肺开窍醒脑,祛湿通络畅督,补肾填精止溺的治疗体系,临床疗效明显。笔者有幸临床跟诊获益匪浅,现将常克教授从脑-督脉-肾轴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总结如下。

1 “脑-督脉-肾轴”理论基础

根据《针灸集成》中的身形应九野,脑、督脉、肾三者均位于人体的中轴线上,又称为人体的子午线、生命线,是生命活动的根本[10]。三者在结构、物质和功能上均存在密切的联系。

1.1 经脉上的相通 脑、督脉、肾三者借经脉结构相连,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实际存在的。清代王清任曾从解剖学角度详细描述了“脑-督脉-肾轴”[11]。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重要通路,能加强脏腑之间的联系。脑位于颅腔之内,人体之上。五脏六腑借助经脉结构将气血精液上输于脑,其中与脑联系最为密切的为督脉。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可上行络脑。其分支亦可络肾,为沟通脑肾之间的通路[12-13]。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14]。督脉分支络于肾,故肾借督脉与脑相连,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三者在经脉上的相通,共同奠定了“脑-督脉-肾轴”的结构基础。

1.2 物质上的相互为用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督脉-肾”在物质上的联系则体现在精髓的相互化生上。脑为髓海。脑髓的生成不仅依赖肾精的供养,同时也依赖于督脉经气的转输。肾藏先天之精,精能生髓,精充则髓满,髓满则脑实。而精髓又通过督脉上充于脑。督脉中髓的上行汇聚部分为脑,下行部分则与肾精相通,故精髓共为一体[15]。张锡纯认为“脑为聚髓之处,生髓之源,由肾中真阴真阳化合而成,再由督脉将其贯注于脑”[16]。可见,髓的本质为肾精,脑髓赖肾精充养,而督脉起到了脑与肾之间的物质的转输作用。肾精充沛,督脉充盈,髓海有余,则脑功能健全[17]。

1.3 功能上的相互配合 脑为元神之腑,为神明之所出,能主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的阳经,统领一身阳气。肾藏精,主蛰,封藏之本,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三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脑的清明依靠肾精的充足以化髓生脑,同时脑的功能亦受阳气的调节。肾为命门所在,内含元阴元阳。肾阳为全身的动力源泉,故可影响脑的功能。肾精可上奉化髓生脑。脑之阳气亦可下降激发肾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而督脉则通过升降精髓、调理阴阳、运行气血等方法,交通脑肾,实现脑与肾之间信息的传导。在督脉的统领下,脑肾才能相互联系[11]。

2 从“脑-督脉-肾轴”论述遗尿症的发病机制

脑失清明是遗尿发生的重要条件。导致脑失清明的病因则分为虚实两端。实者为邪气蒙蔽清窍,脑窍不明;虚者为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脑能控制尿液的排泄。若脑失清明,则排尿失常,非时而出,不能自主。现代医学研究[18]发现遗尿症的发生与睡眠觉醒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睡眠过深,脑觉醒的阈值变大,常规刺激不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从而失去对排尿的控制。

督脉阻塞是遗尿发生的主要病因。《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孔,溺孔之端……此生病……癃痔遗溺嗌干。”督脉为肾脑之间的重要通路,是脑肾升降互济的结构基础。若督脉阻滞不通,脑与肾之间的通路中断,信息指令下不得输布于肾,则肾开阖失职,排尿异常;同时,精髓精气上不得上输养于脑,脑髓失充,亦可造成排尿异常。

肾气不固是遗尿发生的病理基础。中医学认为遗尿症的发生与肾、膀胱关系最为密切。《济婴撮要·遗尿》云:“卧则阳气内收,肾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纳制,故睡中遗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五淋论(附遗尿)》云:“肾虚精竭,气通于阴……今肾虚精竭。则膀胱亦虚。不能约制其水。故水液频数而下。”尿液的贮藏和排泄都是为膀胱所主,其中膀胱的气化功能是控制尿液排泄的关键,而气化功能的正常又依靠肾气的调节。所以当肾气虚时,膀胱气化失调,开阖失职,从而出现遗尿。此外,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督脉不实。物质不足则功能欠佳,亦会出现遗尿。

3 基于“脑-督脉-肾轴”辨治

常克教授从“脑-督脉-肾轴”立论,自上而下论治小儿遗尿症。上为脑腑失养或邪气蒙蔽清窍,导致脑失清明,不能正确下达排尿命令,治以宣肺开窍以醒脑;中为督脉阻塞,即脑与肾之间的传导通路阻断,信息传递不畅,治以祛湿通络以畅督;下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固,开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治以补肾填精以止溺。

3.1 宣肺开窍以醒脑 白天好动不止,夜间深睡不醒而尿出的患儿,多由肺郁脑闭所致,故当以宣肺开窍醒脑之法治之。其立论依据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治节者,治气亦治水也,是为水之上源。其治水功能的行使,主要依靠于肺的宣发肃降。肺气宣发,上贯于脑,脑清神明,故可控制尿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上源之水顺利下输膀胱。若肺气郁闭,宣肃不利,则会影响脑、肾等脏腑功能,导致膀胱开阖失司,非时而出,发为遗尿。其二,下病上治。古有“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下取之上”的说法,故常克教授以此理论来指导遗尿症的治疗。遗尿症病在下焦,故可治上,治在上焦肺及首腑脑,即开肺气之郁和醒脑窍之闭。针对此类患儿,常克教授予自拟方越婢封关散。方药组成:生麻黄、肉桂、桔梗、秦艽、川楝子、黄连、石菖蒲、生石膏、韭子、石楠藤、乌药。方中麻黄、生石膏为君药。麻黄辛温,入肺和膀胱经;生石膏辛寒,入肺胃经。两药相配,寒温相融取其辛,宣肺气而散郁热,取发越水气之义。石菖蒲为臣药,醒脑开窍,调节膀胱开阖。佐以交泰丸交通心肾;石楠藤、秦艽通脉行气,使膀胱之气能够上通于脑;韭子温暖下元,收涩止溺。诸药合用,共奏宣肺行气、醒脑开窍、封关止遗之功。

3.2 祛湿通络以畅督 经上述宣肺、醒脑、开窍法治之无效者,督脉定有阻塞,故当以通脉畅督法治之。通脉畅督法贵在通,即打通督脉,使经气调畅,精气能上输于脑府,府精神明,调控膀胱,使膀胱开阖有度,尿出如常[19]。方用自拟方督脉饮加减。湿邪是导致督脉阻塞的主要病理因素。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因此湿邪易闭阻督脉,夜半阳气衰阴气盛,故此时督脉阻塞尤为严重,脑与肾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全不畅,不能控制尿液排泄,发为遗尿症。平旦阴消阳长,阳气盛则湿邪可散去部分,脑肾之间的恢复信息传递,白天尿出如常。故督脉饮以祛风除湿通络之药为主。方药组成:金狗脊、威灵仙、羌活、石楠藤、老鹳草、豨莶草、伸筋草、舒筋草。方中以金狗脊为君药。金狗脊,味苦、甘、平,微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除湿痛及利尿的功能[20]。据《本草经集注》《本草正义》所载,其能治失溺不节、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关节重等,具有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固摄冲带、坚强督任的功能。此方取其祛风通络、畅通督脉、除湿止溺之功,故为君药。威灵仙、羌活和石楠藤共为臣药。威灵仙,性辛、咸、温,归膀胱经。古人言其能宣通五脏,其性猛急,好走,为阳中之阳,入十二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可助君通经行气。羌活,《本草备要》言其可治督脉之病,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能畅行督脉;石楠藤味辛,性温,辛以行散,温以通利,故能通经疏络;又石楠藤入肝、脾两经,可暖肝益脾,疏通气血;补中有行,行中有补,尤善治脉络痹阻型遗尿[21]。三者相伍,共助君药祛湿通络、通畅督脉之功。老鹳草、豨莶草、伸筋草、舒筋草散寒除湿,畅脉活血,共为佐药。老鹳草味苦,微辛,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能;豨莶草[22]性味辛、苦、寒,归肝、肾经。《本草纲目》言其能“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疫”。伸筋草、舒筋草性味功效相似,均性温,味辛,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舒筋活络、下气祛痰、除湿消肿的功效。取此四草,均重其祛湿通络之功。全方相配共奏祛湿通络畅通督脉之效。

3.3 补肾填精以止溺 患儿尿床,伴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这是由于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证治要诀·幼科·卷之二》言:“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膀胱的贮尿排尿都受到肾气的调节,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均可致肾精不足,出现肾气亏虚,不能调控和固摄膀胱。膀胱开阖失职,气化失司则出现遗尿。治以补肾填精,化气行水。方用自拟方摄肾汤合春泽汤加减。药物组成:桑螵蛸、蒺藜、金樱子、菟丝子、益智仁、人参、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方中摄肾汤为君药(菟丝子、蒺藜、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补肾填精,收摄止溺。桑螵蛸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功能。《玉楸药解》言其能治遗精失溺,温暖肝肾,疏通膀胱。蒺藜味苦,性温,入肺、肝经,因其能利肺疏肝,母子皆利,故可入肾,行补肾止遗之功。金樱子味酸涩,性温。《本草经解》记载其有止小便、涩精气的功能。菟丝子酸涩敛固,主升,能补不足,益气力,敛精止溺。益智仁性温,味辛,能入脾胃肾经,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诸药合用能止滑遗而益精气,共行暖肾固精缩尿止溺之功。臣以人参、茯苓、白术固肾健脾。佐以桂枝、猪苓、泽泻化气行水,恢复膀胱气化功能。综上,摄肾汤与春泽汤合用,共奏补肾固摄、化气行水止溺之功。

遗尿发病,可因脑、督脉、肾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亦可三者同时出现功能失调,相兼为病。如湿邪为患,在上可蒙蔽清窍,出现脑失清明不能控制尿液排泄;在中可困遏阳气,出现督脉闭塞,脑肾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在下可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小便量增多。又如肾精不足,可致脊髓化生无源,督脉不充,脑腑失养,肾、督脉、脑均相兼为病,排尿失常。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辨证,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

4 验案举隅

4.1 病案1 患儿,男,8岁,2021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夜间遗尿3年余。其母诉患儿5岁后仍夜间遗尿,1~2次/晚,遗尿后继续睡眠,难以唤醒。曾于其他中医诊所就诊,多予补肾健脾类中药服之,未见明显疗效。2021年10月15日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双肾输尿管彩超、腰骶椎正位片均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患儿体型偏瘦,反应灵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纳食稍差,小便白天清长量多,夜间难以唤醒,每晚遗尿1~2次,大便稍稀,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西医诊断:遗尿症。中医诊断:遗尿;辨证:肺气闭塞,脑窍失灵。治法:提壶揭盖,宣肺醒脑。方选自拟方越婢封关散,处方:生麻黄6 g,生石膏12 g,石菖蒲20 g,石楠藤15 g,黄连6 g,肉桂10 g,秦艽20 g,葛根20 g。7剂,两日服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饭后温服。

2诊:2021年11月4日,患儿家长代诉遗尿次数减少,0~1次/晚,且较前更易唤醒,好动亦有所改善。舌淡红,苔白,脉沉。予原方加督脉饮(金狗脊15 g,威灵仙15 g,羌活10 g,老鹳草15 g,豨莶草15 g,伸筋草15 g,舒筋草15 g)。10剂,煎服法同前。

3个月后电话回访,患儿家长代诉近期未再遗尿,夜间小便能自行下床而解,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有所改善,停药后2个月,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按语:此例患儿当属遗尿肺郁脑闭型。肺气郁闭,向上不能宣发于脑,导致脑窍闭塞,出现夜间难以唤醒,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向下不能肃降于膀胱,出现开阖失司,进而发展为遗尿,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虚不能为气化所主,故溺不禁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病在下,取之上”,故以提壶揭盖,宣肺醒脑之法治之,方用越婢封关散。方中以麻黄、石膏为君药,发越水气,畅郁滞经脉;臣以石菖蒲、秦艽、石楠藤、葛根除湿通络,醒脑开窍;佐以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诸药合用,使肺气宣,水气越,经脉通,脑窍开,膀胱约而遗尿止[23]。2诊时患儿遗尿虽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好转,说明脑与膀胱之间的通路督脉并未完全打通,仍有阻塞,应加强通督之力使督脉调畅,经气能上通于脑腑,调摄膀胱,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督脉饮,祛湿通络,畅行督脉。服药后回访,诸症均明显好转,且未再复发。

4.2 病案2 患儿,男,5岁半,2020年12月22日初诊。主诉:尿床5年余。其母诉患儿为32周早产儿,自幼体格瘦小,遗尿至今。刻下症见:每周尿床2~3次,伴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不温,面色白,不喜活动,眠可,纳差,大便偏稀。舌淡苔白,脉弱。辅助检查:尿常规、腰骶椎正位片、泌尿系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遗尿症。中医诊断:遗尿;辨证: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收摄止溺。方选自拟方摄肾汤合春泽汤加减,处方:桑螵蛸15 g,金樱子15 g,菟丝子15 g,益智仁15 g,人参6 g,茯苓10 g,桂枝8 g,麸炒白术10 g,泽泻8 g。7剂,两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饭后温服。

2诊:2021年1月5日,患儿家属诉服药后尿床频率较前减少,近2周仅遗尿2次,四肢转温,大便成形,但注意力仍不集中,夜间睡眠实,难以唤醒。舌淡苔白,脉缓。予原方加生麻黄6 g,石菖蒲15 g。14剂,煎服法同前。

2个月后患儿因咳嗽再次就诊,家长诉患儿近期未再出现遗尿,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儿系32周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精不化气,固摄无权,故而出现遗尿。先天不足,不能充养后天,故可见纳差,大便稀溏、体格瘦小等脾气亏虚之症;肾精为元阴元阳的根本,肾精不足,不能化气生阳,机体温煦功能减退,故见面白肢冷、不喜活动、脉弱无力等。其本在肾,当以补肾填精,收摄止溺之法治之。方中以菟丝子、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暖肾固精,缩尿止遗,共为君药;臣以人参、茯苓、白术固肾健脾;佐以桂枝、泽泻温阳化气行水,恢复膀胱气化功能。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精、温阳化气止溺之功。2诊时患儿遗尿较前好转,效不更方。家属诉注意力不集中、夜间睡眠难以唤醒,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麻黄宣肺醒脑,石菖蒲醒神益智。

5 结   语

小儿遗尿症在儿童中并不少见,且发病人数逐渐增多,但目前西医还未提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弥补了西医在治疗该病上的不足。常克教授从“脑-督脉-肾轴”论治小儿遗尿症,认为遗尿症的发生与脑失清明、督脉阻塞、肾气不固有关,并提出了宣肺开窍以醒脑,祛湿通络以畅督,补肾填精以止溺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文建国,张潍平,翟荣群.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1):1615-1620.

[2]孙香娟,肖祥,吴宣諭,等.小儿遗尿症指南和专家共识质量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134-141.

[3] BOLAT D,ACAR I C,ZUMRUTBAS A E,et al. Prevalence of daytime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urkey[J]. Korean J Urol,2014,55(3):213-218.

[4]张亚同,任献青,刘华,等.基于体质特点从“膀胱不约”探讨小儿遗尿的发病与防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2):336-338.

[5] PRINCE E,HEYS M. Nocturnal enuresis:An update on management[J]. Drug Ther Bull,2020,58(2):25-29.

[6] JAIN S,BHATT G C.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ldren[J]. PaediatrInt Child Health,2016,36(1):7-14.

[7]王静,徐秀娟.去氨加压素联合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248-250.

[8]张奕星,姜之炎.基于徐氏儿科“气阳不足”理论治疗小儿遗尿的临证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8):1394-1396.

[9] VANDE WALLE J,RITTIG S,BAUER S,et al. Practical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uresis[J]. Eur J Pediatr,2012,171(6):971-83.

[10]李岩,孙景波.从“肾亏-督虚-脑空”探讨脑小血管病的病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120-124.

[11]郭延林,张树泉,王小亮.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补肾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2):1912-1915,1942.

[12]郑湘宜,杜艳军.从“督”防治脑病探讨[J].西部中医药,2020,33(5):52-55.

[13]刘宏伟,焦雪蕾,刘晶晶,等.基于“督脉通于脑”理论探讨“通督益脑”法的形成及其治疗中医脑病的实践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3):515-518.

[14]王晶,贾友冀,孙悦礼,等.系统思维探讨中医肾藏象的范畴[J].世界中医药,2014,9(6):685-688,692.

[15]韩利霞,李锦江,张晋岳,等.基于“肾藏精”理论试述肾与脑的关系[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1(1):11-13.

[16]李娜,柳刚,李传进,等.“温督调神”针刺结合森田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43(10):98-100.

[17]王殿华,陈金亮.关于构建肾督、络脉理论假说论治脊髓病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1,52(16):1366-1369.

[18]孙香娟,张丰华,于秋香,等.风药在小儿遗尿中的应用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4):1006-1012.

[19]王欠,王君霞,常克.常克宣醒、畅督、清利三法治疗小儿遗尿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15):1327-1328.

[20]王德群.探秘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337.

[21]罗芯怡.宣肺开窍法治疗小儿遗尿(肺郁督滞证)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22]吴威,宋芷琪,田琨宇,等.豨桐丸的本草考证及组方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17):4586-4597.

[23]常克.中医病证治验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3.

(收稿日期:2023-10-19 编辑:时格格)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