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介格辨治恶性淋巴瘤经验
发布时间:2025-01-23点击量:174
引用:冯妍琪,吴晓倩,郭乃婷,徐佳林,季漪,霍介格.霍介格辨治恶性淋巴瘤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4,30(4):172-176.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依据病理组织学类型,恶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1]。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恶核”“失荣”[2]“痰核”[3]“马刀”[4]“积聚”“石疽”[2]等范畴。2019年全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后,将DLBCL等恶性淋巴瘤统一命名为“恶核病”[5]。恶性淋巴瘤的西医治疗现仍多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为主,且随着新的靶点的发现,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案,也提高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难治、复发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点。恶淋患者多苦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中医治疗可以配合西医方案,减毒增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现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辨治多以八纲辨证及六淫辨证为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但是其病程发展及各阶段的辨证论治还需进一步明确。
霍介格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和江苏省国医名师徐荷芬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载,临床辨治淋巴癌经验丰富且疗效显著。霍介格教授重视恶性淋巴瘤的病程发展,强调“治未病”,且将卫气营血理论融合其中,以助判断恶性淋巴瘤的病程进展及预后,从而指导恶性淋巴瘤的防控,笔者有幸跟诊数年,现将其辨证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1 理论溯源及病因病机
1.1 理论溯源 温病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有伏气和新感之说,其中伏邪温病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发于里,初起即见里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而关于恶性淋巴瘤的记载多散见于医学理论论述或医案中,并没有独立的著作论述。如《诸病源候论·石疽候》所云:“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座状,硬如石,故谓之石疽也。”表明恶性淋巴瘤与伏邪温病在很多方面都有颇为相似之处。
首先,病因方面。两者的发生都涉及体质、环境、人体正气等因素,如素体脾虚湿盛,易于外感湿热之邪,发生湿温。《湿热病篇》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张景岳认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积聚之病”。六淫、温毒、疫疠等邪气是温病主要的致病因素,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至今虽尚无定论,但其与遗传、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理化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有关联。
其次,病机方面。两者都以正虚为基础,涉及湿、痰、毒等。外邪侵袭致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功能障碍形成相应的病理产物。《灵枢·百病始生》载“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及《医宗必读·积聚篇》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皆可证之。且恶性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药毒或射线皆为“热毒”,易耗气伤阴,呈现阴虚火旺之象,与伏邪温病殊途同归[6]。
再者,两者之转归。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里证,亦或初起兼见表证而呈表里同病,而外邪胜复,常能化火传变,透营入血,耗气伤阴,则变证迭起,病难速愈。恶性淋巴瘤一般初起即病发于里,见低热,若不予干涉,则病邪易内陷深传,此邪盛毒深之际,火毒炽盛、内热伤阴尤为明显,可见伏邪温病与恶性淋巴瘤的发展转归相似[6]。
最后,治法方面。伏邪温病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温者清之”贯穿于卫气营血传变的全程,而恶性淋巴瘤发展过程中亦有热毒内蕴而耗伤阴液,出现高热,甚则感染、出血等。此时当治以以凉血滋阴、抗癌解毒等。
综上,恶性淋巴瘤与伏邪温病有相通之处,可用卫气营血辨证治之。
1.2 病机转归 恶性淋巴瘤虽与伏邪温病有相通之处,但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卫气营血理论。因此,霍介格教授根据恶性淋巴瘤的病机转归,提出了更为适合恶性淋巴瘤的新卫气营血辨证。
1.2.1 邪毒伏藏——卫气不御,邪伏于里 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是人体的重要屏障,对应卫气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淋巴结浅表以及深层的解剖位置又能对应卫气之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7]。卫气以淋巴组织为通道巡行周身。邪犯卫表,正邪斗争,淋巴组织即为战场。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正是邪正交争的具象表现,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慢性感染,是增加淋巴瘤的易感性的重要因素[8]。外敌初犯,卫气不御,正气尚存,邪无所去,伏藏于里,渐耗元气。这个阶段相当于淋巴瘤的癌前病变,也可认为是“潜伏期”,没有特征性或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
1.2.2 邪发于气——气津失常,痰毒交阻 主要表现为气的运动失常如气滞、气虚、气阻等以及所致津液输布失常而成痰。《灵枢·刺节真邪》言:“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肝郁之气滞、脾虚之气虚、寒凝之气阻、阳虚之气化失司等气的失常易进一步导致津液的输布失常,继而成湿成饮,日久则胶结成痰,所谓“无痰不成核”,“痰”是恶性淋巴瘤的形成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是主要的病理因素。除了气的运动失常外,热盛成毒,灼津炼液成痰,痰与癌毒[9]交阻,则成恶核。此阶段以邪盛为主,正虚不显,且形体尚实,临床上可见无痛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推之不移动,寒者不伴发热,形寒肢冷,面白,筋脉拘急等;肝郁者胸胁胀满等;热者局部红热,口苦烦闷,大便干结等。
1.2.3 邪入营分——瘀血内生,痰瘀互结 主要表现为因各种因素导致瘀血的形成与痰瘀交结。痰浊停聚日久,瘀血必生,反之又影响气津的输布而加重病情。《丹溪心法》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两者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理因素。同气相求,癌毒盘踞窝藏之处,痰瘀交结为病,而成恶核。有研究分析发现恶性淋巴瘤的发展大多涉及痰、瘀毒邪,甚至贯穿疾病始终[10]。还有因寒、气滞而致瘀者,亦能与久滞的痰、湿、癌毒交阻,发为败证。这阶段虽仍以邪实为主,但日久病邪深入缠绵,可见正虚之象,临床上除淋巴结肿大之外会见疼痛,纳差腹胀,皮肤瘀斑,面色晦暗,尿赤便结,舌质紫暗,甚则黑便等。
1.2.4 癌毒入血——邪热迫血,脏腑虚衰 主要表现为痰毒瘀交阻而耗伤气血,脏腑亏损。痰毒瘀交阻,久则易化热耗气伤津。热邪未及时透转而出,甚则入里迫血妄行。血被热搏而耗伤成瘀,阻滞脉络,终致痰毒热瘀交结。同时癌毒侵入髓海或导致髓伤精耗而生血乏力,又加重了精血的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化髓生血;脾为后天之本,升降气机,输津布液。此二脏的虚损是病程中病理产物的根本来源,亦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病邪的缠耗又进一步加重肾、脾亏虚。病邪虚实相因,恶性循环,终至精枯髓竭,诸症生焉。此阶段正虚邪实,正虚为主。脏腑虚损以“脾肾”为先,与肝、心、肺密切相关。邪实不外乎痰热毒瘀。临床除肿大淋巴结外见形瘦,发热。若血热妄行,则可见呕血、鼻衄、便血、斑疹等血证、急症;偏于肝肾阴虚者,可伴瘙痒,潮热盗汗,口眼干涩,五心烦热,还可能伴有腰酸膝软、头重脚轻、两胁作痛等;偏于气血亏虚或有疼痛者,可见面色萎黄无华,心悸气短,神疲倦怠,自汗等。
1.2.5 恢复期(放化疗后)——正虚邪恋,阴阳不调 根据NCCN的淋巴瘤治疗指南,目前恶性淋巴瘤的西医治疗手段主要有放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等[11]。放疗、化疗后,邪未尽除,正气已虚,此阶段虚实夹杂,阴阳失调。化疗药多属热毒药邪,易伤气阴[12]。药毒伤及脏腑,以脾肾亏虚为主,先后天之本损伤,临床常见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腹泻、乏力、腰酸膝软等症状。放射治疗导致的一系列毒副反应,周岱翰教授称为“放射病”。《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根据“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射线可归属于“火邪”“热毒”[6],临床也常参照温病治疗放疗后诸证。照射时间以及部位的不同会导致局部、全身以及短期、长期的表现差异,局部主要表现为放疗部位的黏膜损伤,多见充血、水肿、糜烂,甚则溃疡、出血;全身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谷不馨、头痛、乏力等,亦可伴发热、口干、喜饮、小便短赤等阴伤的症状;初期放疗射线侵犯肌肤,出现放射性皮炎等浅表之证,久之热毒内蕴,灼津炼液,后期易出现阴虚火旺之里证。
2 辨证施治及用药特色
恶性淋巴瘤病机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根本,古今医家也大多以此为基本辨证施治。李仝基于“窠囊”理论论治,以“培元固本、导痰破瘀”为治疗大法[13]。王晞星以“和法”为大法,以宣通表里内外,随证加减[14]。孙桂芝则以“益肾填髓”为临证辨治的总则[15]。霍介格教授亦认为恶性淋巴瘤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并提出了将卫气营血理论与恶淋的辨治结合,划分恶淋的病程分期,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2.1 初期(卫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 对于潜伏期的恶性淋巴瘤,霍介格教授强调“未病先防,欲病救萌”。
2.1.1 未病先防 避免恶性淋巴瘤的发生,霍介格教授认为首先要加强恶性淋巴瘤的健康宣教,关注高危人群。其次个人需摄生起居,适度劳逸,调畅情志,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等都有益于人体正气的提升,从而抵御外敌。所谓避其毒气,即远离污染或有毒的化学物品,避免长时间的暴露在电离辐射等不良环境中,以防刺激淋巴结而进一步诱发淋巴瘤。
2.1.2 欲病救萌 卫气不御,邪毒伏藏时,需防微杜渐,阻截病邪深入,因此霍介格教授强调早筛的重要性。自查自摸是较为快捷且方便的方式,警惕无痛的肿大淋巴结,及早就医。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血常规、血涂片等检查,必要时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能力。
2.2 中期(气分、营分)——行气通津,抗癌解毒 气营两期,属气津为病,痰瘀交阻,当以行气通津,化瘀解毒为治则,兼以扶正。寒痰凝结者予阳和汤合二陈汤温化寒痰,理气散结;痰热蕴结者予黄连温胆汤、清气化痰汤等清热化痰;痰湿阻于脾胃予二陈平胃汤;痰涎壅盛者予涤痰汤等。若因气郁痰阻者予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二陈汤、半夏厚朴汤、四海舒郁丸等加减解疏肝郁而理气化痰;阴虚痰结者予消瘰丸、大补阴丸、西黄丸、金水六君煎等滋阴化痰散结;肾阳不足而致水泛为痰者可予真武汤,金贵肾气丸等补阳行气,利水化痰;痰毒瘀交阻者予升降散、西黄丸、桂枝茯苓丸等化痰消瘀解毒;瘀血癥积者予鳖甲煎丸合三棱汤加减破血消癥。所述诸法,皆不离“行气通津,抗癌解毒”之则。
2.3 晚期(血分)——调补肝肾,扶正祛邪 恶核久病,肝肾亏损,痰毒瘀胶结,以至耗伤精血。此时虚实夹杂,治宜扶正补虚祛邪。邪入血分,以清热凉血活血、滋阴降火为法,可据具体病情予桃仁承气汤、膈下逐瘀汤、黄连解毒汤等。若病情危重,见血热妄行之急症,当先救急,而后补虚,可用凉血散血之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但不可盲目祛邪,需重视肝脾肾的调补。偏于肝肾阴虚者可予一贯煎、二至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肝肾为主;偏于气血虚弱者予四君子汤、香贝养营汤[16]、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补益气血为主,辅以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等抗癌解毒之品,祛邪扶正同治,方可邪去正安,亦可助患者配合放化疗,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4 恢复期(放化疗后)——调和阴阳,扶正托毒 放化疗后邪毒虽大半已祛,但先前癌毒加之化疗之药毒以及放疗之热毒,已然耗伤气血阴津。此时正虚邪恋,多见气阴两伤之证,不可急于尽除余邪,以防戗伐正气,当以扶正为主,调和阴阳,兼以祛邪。霍介格教授临证多用八珍汤、四君子汤、左归饮、生脉散等益气养阴,加以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冬凌草、苍耳草、半枝莲等抗癌解毒之品。若仍有湿浊内蕴,可加炒白术、白扁豆、茯苓、炒薏仁、泽泻等利水化湿;仍见痰瘀阻络之证,可加莪术、南星、半夏、僵蚕、山慈菇、夏枯草等化痰祛瘀。
3 急症处理
3.1 发热与感染 发热即邪在气分,感染则多为邪毒入血。热毒炽盛者见壮热、汗出不解、口苦咽干、面赤、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用白虎汤(《伤寒论》)合银翘散(《温病条辨》)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湿毒热蕴者见身热不扬、头重神疲、脘腹痞满、呕恶纳呆、便溏黏滞等,用清营汤(《温病条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苍术白虎汤(《温热经纬》)、三仁汤、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若见神昏、谵语者,则用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阴虚发热者见口干喜饮,纳呆消瘦,舌红少苔,脉细,用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以滋阴清火,退热除蒸;气虚发热者,可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霍介格教授临床上亦常加半枝莲、山慈菇、穿心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冬凌草等解毒抗癌之品以助清热。
3.2 出血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霍介格教授指出,肿瘤患者出现出血征象时须明辨标本缓急,要尽快明确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量的大小,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若非急症,则“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7]。血色鲜红,势急,伴发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结尿赤等热象者,多属血热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解毒,多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血色淡,势缓而久,伴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者,多属脾虚不固,治以健脾益气摄血,多用归脾汤合黄土汤方加减。阴阳失和,气虚血脱。《景岳全书》言:“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血脱当先益气,气留则血留,可用独参汤补气固脱。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69岁,2022年2月21日初诊。主诉: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年余,末次化疗后1年余。2020年9月3日患者因“胃炎”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多发溃疡。病理提示:黏膜内见多量异形细胞浸润,倾向淋巴瘤。诊断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合增殖指数考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外边缘区淋巴瘤,伴大B细胞转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K(-),CD20(+++),CD3(-),Ki67(40%+),CD10(-),BC16(散在+),MUMI(-),CD5(-),CD30(-),MYC(个别细胞+),TDt(-)。2020年9月17日行PET CT并结合病史,符合淋巴瘤多发浸润表现(Ⅳ期,大包块,累及甲状腺、胰腺、肾、肾上腺、骨髓)。2020年9月18日行骨髓穿刺+活检术,病理提示:B淋巴瘤侵犯骨髓,TCR和IG阴性。2020年9月21日至2021年2月9日行R-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2021年4月19日行PETCT示CR,2021年5月10日起予汉利康利妥昔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每2个月1次)。既往病史:高血压、帕金森病史。药物过敏史:青霉素。刻下症见:动则汗出,疲劳乏力,夜寐一般,纳谷不馨,大便一两日一行,时有口干。质暗红,苔薄黄,脉左细弦右沉细。西医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诊断:恶核病;辨证:肝肾不足,气阴两虚证。治法:补益肝肾,益气养阴为主,辅以逐瘀化痰。方选一贯煎合生脉饮加减,处方: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知母6 g,制鳖甲(先煎)15 g,山药20 g,潼蒺藜10 g,白蒺藜10 g,山萸肉10 g,五味子10 g,麦冬10 g,煅牡蛎(先煎)30 g,太子参15 g,冬凌草15 g,莪术10 g,糯稻根15 g,南沙参10 g,北沙参10 g,仙鹤草15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温服。
2诊:2022年4月28日,患者诉当地医院续服上方2个月后夜寐改善,汗出较前减少,疲劳乏力较前缓解,纳谷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予上方加黄芪15 g,麸炒白术10 g,防风6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温服。
3诊:2022年12月1日,患者诉当地医院续服2诊方7个月后汗出减轻,口稍干,小便少,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脉虚细。予2诊方去白蒺藜、鳖甲、知母、山萸肉、冬凌草,加桂枝6 g,白芍10 g,红景天10 g,浮小麦15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温服。
后患者定期复诊,以3诊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4个月后随访,患者诉夜寐安,汗出不显,疲劳明显改善,服药至今。
按语:本案患者确诊恶淋Ⅳ期1年余,侵犯骨髓,已行化疗。此时癌毒尚未尽除,而脏腑之气已虚,加之药毒耗气伤阴,可辨其处于“正虚邪恋,阴阳不调”之恢复期。本案虽病位在胃,但癌毒流注,侵及脏腑,责之肝脾肾三脏而以肾为主。肾阴亏损,阴不济阳,故而口干,肾虚不能行水,脾之输机不运,胃之关门不开,故见纳呆,神疲乏力,而患者动则汗出,时有口干,已然也是药毒伤津,卫气不固的表现,而患者脉象已见细弦,可见已有水不涵木之征象,结合舌苔,不难辨证为:脾肾不足,气阴两虚,兼有痰瘀互结。法当补肝肾之亏损,健脾益气养阴,再辅以化痰逐瘀,抗癌解毒。故选用一贯煎合生脉饮化裁。《古今名医方论》曰:“地黄秉甘寒之性,制熟味更浓,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而霍介格教授将生地黄和熟地黄并用为君药以滋水益肾。两药合用,既可清热凉血,又有滋阴补肾之效,使得补中有清,滋而不腻;臣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当归入肝,且辛香善于走窜,是为血中气药,故佐之以养血活血,而使补而不滞。本案未见明显痛症,故霍介格教授选用白蒺藜替川楝子以平肝潜阳,疏肝解郁,又有行气活血之效。山药脾肾并补。山茱萸味酸甘,善益肝肾之阴,敛耗散之气。两者与熟地黄相伍又取六味地黄丸中肝脾肾三阴并补之意,加以知母、鳖甲之清肝肾之热以益阴。《温病条辨》载:“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而留阳,阳留,汗自止也。”故霍介格教授以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方中太子参益元气,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清热,以为臣药;佐五味子敛阴止汗,一补一润一敛,使得气复津生,汗止阴寸。再加糯稻根、煅牡蛎更增固表止汗之效,少加冬凌草活血解毒、莪术破血消积。2诊时患者诸症略有缓解,但仍有汗出之气虚不固之象,故加玉屏风散以增强益气固表止汗之效。3诊时患者虚热之邪已外达卫分,故去清热之品,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浮小麦、红景天益气止汗活血。后复诊随证出入,患者汗出、疲劳不显,是以气阴渐复之故。
5 结 语
基于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将恶性淋巴瘤分为卫分期、气分期、营分期、血分期及恢复期,可助于病情的判断[18],而且为临床恶性淋巴瘤各期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及分阶段防治提供了思路,从而提高恶淋防治的有效性。霍介格教授将温病学理论应用到恶性肿瘤的辨治过程中,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有效地指导了恶性淋巴瘤的防治,也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辨治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婷,周红光.基于“阳郁”理论的恶性淋巴瘤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9):2196-2197.
[2]王学谦,林洪生,刘杰.恶性淋巴瘤古代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4):2121-2124.
[3]倪海雯,朱垚,郭立中,等.周仲瑛辨治恶性淋巴瘤学术思想管窥[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2):1051-1053.
[4]王双双,胡兵,安红梅.恶性淋巴瘤中医病机与治疗[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1):2425-2429.
[5]赵倩,严香,张雅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医研究现状与思考[J].河北中医,2023,45(7):1218-1222.
[6]周岱翰.温病学说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4,45(9):703-705.
[7]侯天将,由凤鸣,祝捷,等.从中医对淋巴组织生理特性的认识论治恶性淋巴瘤[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4):741-743.
[8] SMEDBY K E,BAECKLUND E,ASKLING J.
Malignant lymphomas in auto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A review of
risks,risk factors,and lymphoma characteristics[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11):2069-2077.
[9]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66-869.
[10]杨茜茹,丁晓庆,李仝,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恶性淋巴瘤中医证候分类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12):64-67,82.
[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9):1036-1041.
[12]戴玲玲,陈冬梅,周韶梅,等.“两阶段三步曲法” 辅助防治结直肠癌化疗不良反应[J].中医杂志,2019,60(11):982-985.
[13]刘珂,李仝,苑忠霞.基于窠囊理论辨治恶性淋巴瘤[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9(9):4183-4186.
[14]冯彦铭,刘然,高宇,等.王晞星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经验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23,9(8):28-32.
[15]顾恪波,何立丽,张丽娜,等.孙桂芝辨治恶性淋巴瘤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125-6128.
[16]许亚梅,白桦,郭健,等.恶性淋巴瘤中医辨证治疗[J].世界中医药,2013,8(8):963-965.
[17]李小波,张彦,李云,等.浅谈肿瘤血证的辨证与治疗[J].陕西中医,2001,22(12):743-744.
[18]郭海,赵晓峰,龚婕宁.结合生理屏障完善卫气营血理论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8):66-69.
(收稿日期:2023-09-04 编辑:时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