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针灸名家“练针”教学浅议

发布时间:2022-08-09点击量:1563

引用:邹德辉,王洪彬,武淑娟,李旗,虞跃跃,李佳凝,崔建美.针灸名家“练针”教学浅议[J].中医药导报,2021,27(12):209-212.


实训教学是院校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毫针“基本功”实训教学主要见于《针灸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之中。古今针灸名家、院校教授都尤为重视学生的练针训练。如任作田[1]、焦勉斋[2]、郑魁山[3]、马瑞林[4]等均有专文论述。学生练针效果的好坏不仅关乎教学质量,也涉及医德修养、临床疗效、医疗安全等社会问题。因此,进一步挖掘和整理针灸名家的练针方法及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练针的方法众多,标准不一,尚未规范,亟待加强练针的教学要点设计。因此,笔者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古今针灸名家的练针方法及教学经验,并从“练气、练力、练意、练巧、练指感”等五大方面进行教学要点浅议,以期为针灸实训的标准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练   气

1.1 练气的意义 “练针先练气,练气后运针”是古今针灸名家练针教学的重要经验。气功是古代养生家在修身养性、觉察生命、锻炼“精、气、神”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经验结晶,也是诸多针灸名家防病强身,祛病延年,提高技艺的重要法宝。如华佗练五禽戏、葛洪练气功导引术、马丹阳及杨继洲练周天功法等[5]。近现代,彭静山经常练臂运掌法、贺普仁练八卦掌、焦勉斋练运掌八法等,以意引气,以气导力,力贯指端,运气练针,提高针刺效应[6]。

1.2 练气的方法 练气首先练纳气。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国传统功法均重视呼吸活动、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的有机统一。如近代针灸教育专家承淡安[7]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曾托名紫云上人写歌诀曰:“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张缙[8]认为练针可从练医学气功(内养功)和练太极拳入手,内养功属于静气功,强调宁心安神,放松入静,意守丹田,通过有节奏的深呼吸,可练达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循行。太极拳属于动气功,动作刚柔相济,动中求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长期习之,精神充沛,内气贯足,对从事针灸大有裨益。

此外,练气不仅重在练纳气,更需要加强练针时的运气练习。如郑魁山主张运气练针,施针时精神集中,调心守神,以意提丹田之气,从胸到肩、肘、腕,经双手由针体传到病者体内,从而发挥针刺与气功的双重作用[9]。邵经明不仅常练静功以培补丹田之气,更注重针刺时运气逼针,针下得气后,右手拇食指紧持针柄,固定不动,同时结合静功,以意领气,通过拇食指运气至针体,促进针感趋向病所[10]。

总之,练气功是众多针灸名医成才的共同选择,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气功锻炼,不仅可使学生练针之前丹田之气充实,身心和谐,更能激发医者“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潜能,从而达到刚柔相济,进针无痛,行针自如,意气相随,气随意走,意到气到的针刺境界。

2 练   力

2.1 指力练习的意义 广义的练力包括练医者的指力、掌力、腕力和臂力及全身的气力和意念力,其中以练指力为核心。所谓指力即针刺过程中手指作用于针柄,使针体发生位移变化的合力,也指对毫针的驾驭能力[11]。指力是针法的基础,是针刺效果的前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言:“手如握虎”,《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标幽赋》载:“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因此,指力练习是毫针“基本功”学习的关键。技术高明的针灸医生,指力刚柔相济,运针细腻,捻转均匀,提插得当,强弱适宜,得气迅速,疗效迅捷[12]。也有学者指出,指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力”[13]。现代研究发现,指力的强弱与针感、疗效有密切联系。曹文钟等[14]通过对5 000人次的观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针感的强弱、出现频率及持续时间与指力的大小成正比,小于平均值3.16 kg的指力则不会出现针感,并发现指力强度对甲皱微循环、肢体血流图、ST段、肠蠕动均有影响。

2.2 指力练习的方法 指力的练习方法包括3种形式。(1)针刺实物练习法:如目前教材[15]多提倡在纸垫或废旧的书本、纱布包裹扎紧的棉团等物上做刺入捻转练习。此外,承淡安提倡“钻陈账”和“钻泥墙”等练习法,朱现民等[6]提倡“刺饮料瓶”法,廖洪税[16]提倡用虚劲在不容易穿透的硬板纸上练指力。(2)利用器械练习法:通过握力器、捻压图钉等增强指力。(3)徒手练习法:如贺普仁年轻时曾练习八卦掌、二指禅功,并创出努指、顶指、夹木锥、捻线等4种练指法以增强指力[17]。凌剑武[18]通过握瓮法、马口铁针擦针法、悬空握针法进行肘力、腕力、指力的综合训练。此外,笔者发现“刺木块”“刺竹木”“扎轮胎”“扎橡皮”及日常练习俯卧撑,或空闲时不持针而仅搓捻左右手拇、食二指,对提高指力、腕力和臂力均有促进作用。

2.3 指力练习的技巧 临床中,指力的强弱可以通过进针、行针、出针的旋转提插速度,用力的轻重缓急和病人的感应来体现。实训中,指力的练习需贯穿到持针、进针、行针补泻、起针等手法操作的全过程。只有持针稳固,指端有力,“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进针才能正直入穴,不左右摇摆,少痛或无痛,亦能避免弯针、折针等意外事故。而指力练习的关键在于精神内守,意针合一,力贯针尖。如留章杰常说:“针欲令其舒适,勿令其痛楚。运针不痛,惟在指力。”[19]邵经明认为指力练习是针刺手法的基础,欲使运针自如,无痛进针,起针不觉,得心应手,就必须在刺手的拇、食、中指的指力上下功夫,同时,欲使指力运用自如,亦需重视押手[20]。如《标幽赋》曰:“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总之,指力练习是毫针练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殷克敬[21]所言:“练习指力犹如练习书法,非一日之功告成。善书者,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走龙蛇,应心得手。刺法犹是,练好指力,入肤轻巧,提插捻转,左右逢源,或补或泻,应感昭然。所以初学针刺操作者,必先从练习指力着手,只有指力贯透全针,则无丝毫差讹。”

3 练   意

3.1 练意的意义 孙思邈曾云:“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意”即精神、意识、思维、心态和意念活动[22]。练意又称“治神守气”,即在针刺前、中、后,医者注重端正医疗作风,专一其神,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调摄患者的精神状态。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终始》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官能》言:“用针之要,勿忘其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言:“粗守形,上守神”。总之,练意是练针的关键,对充分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练意的方法 所谓练“意”,主要包括3个方面:(1)练针前后需注重调摄医患双方的心态和精神状态,稳定患者情绪,宁心定气,专心致志,如嘱患者进行细、长、匀、慢的腹式深呼吸,意属病者,可密意守气;(2)练针时需做到姿势端正,聚精会神,意贯针尖,以意领丹田之气,气贯指端,以加速得气,促进经气感传[23];(3)练针时需动态观察和调摄患者的精神变化,“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不懈”,慎守“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要领,持针稳固,精准刺入,全神贯注,达到“意与指合,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激发经气,驾驭补泻,促进医患双方的良性互动[24]。

4 练   巧

4.1 练巧的意义 《黄帝内经》记载:“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后汉书》郭玉传云:“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25]。毫针针身细软,没有灵巧的双手,熟练的针刺技巧,就很难持针稳健、进针顺利、随意行针。因此,练技巧对针灸人才的传承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练巧的方法 练巧包括练进针的精确性、行针的熟练度及练针的先后顺序等。如蔺云桂[26]提出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准确度练针法。彭静山由《标幽赋》“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中“水木”二字触类旁通,悟出“水面练针法”,又据《濒湖脉学》中“浮脉如水漂木”想到先练棋子,而后在瓶盖、泡沫、水浮水果的练针方法,依序练习,收效甚佳[15]。郑魁山提出关节练习法和左右手练习法[22],焦勉斋提出运掌法,以提高关节及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及柔韧性[2]。此外,如初学者未经纸垫、棉团等训练阶段,而直接人体练针,则会因缺乏轻巧灵活,强行用力,而令患者痛感强烈,发生弯针、折针等事故,影响学生练针的信心[27]。因此,练针即像练武术一样,讲究真功夫,只有手、眼、心、法都到位,循序渐进,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能切实地掌握手法的真正技巧[28]。

5 练指感

5.1 练指感的意义 《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标幽赋》亦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己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指下细微感觉的辨识是决定施用何种补泻手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练气、练力、练意、练巧完成后,需进行指感的练习。

5.2 练指感的方法 指感的练习主要包括针下气感的获取、辨识及进针过程中针尖层次触感练习。由于针刺透皮后属于盲刺过程,针尖需穿过密度、硬度、黏滞度、松软度等不同的组织层次。因此,练针时首先需要熟练掌握穴位的局部解剖,并长期进行针尖的层次触感模拟练习。如针尖破皮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后有一种空松感,针尖穿透腹膜达腹腔后有落空感,针尖触及动脉时会有搏动感,针尖穿透肌腱后有涩滞感等[29]。张缙[8]曾提出用包装箱之纸板练指感,夹在纸板中间的瓦楞,能使练针者在进针后感到不同深度有不同的阻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隔纸摸头发丝,闭眼用针触摸不同密度、硬度的物体等可模拟触感练习,增强学生指感。此外,有人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硅胶块、橡胶等无毒材料制成层状结构,研发硅胶仿真皮肤针刺手法练习垫进行仿真模拟指感练习,分别模拟了皮肤的真皮、表皮、皮下组织(筋膜、脂肪)等,其手感接近临床实际的操作手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针刺指感练习的重复性和可操作性[30]。

其次,指感的模拟练习贵在“静、慢、轻、柔、细”。练针时要意静心安,轻针细捻,细针慢捻,力量柔和,进退自如,细心体会针尖触及和穿透“皮、脉、肉、筋、骨”等不同层次的细微针感,及时观察和详辨针刺过程中针下的得气状况、经气变动及患者局部组织和全身的反应状态,并有效地调整针刺的角度、方向、深浅及时机,以确保针刺安全[31]。总之,指感的练习非一日之功,需要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反复模拟练习。

6 小   结

针刺手法的好坏不仅影响针刺的疗效,也影响着针刺的安全。毫针“基本功”的实训是一个有序的、阶梯性的系统教学过程:(1)练针先练气,练气后运针,长期传统功法的习练,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对提高针刺手法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2)练力的关键在于练指力,良好的指力是实现无痛进针、加速经气感传的关键;(3)练意的真谛在于宁心守神、意贯针尖、调神导气;(4)进针的精确性、行针的熟练度及练针的先后顺序是影响练巧的关键,只有多思善悟,循序渐进,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技艺;(5)指感的练习重在针下气感的获取和辨识,尤其是进针的解剖层次触感练习,对确保针刺的安全和实施手法的补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练气、练力、练意、练巧、练指感等五大方面的教学要点设计,不仅适用于针灸初学者,也适用于临床实习医生,对培养合格的针灸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守中.学习任作田遗著《针术》的体会[J].贵州医药,1981,5(6):45-46.

[2]杜学杰,刘立安.焦勉斋针刺手法精要[J].国医论坛,2010,25(2):7-8.

[3]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260.

[4]马瑞林.浅谈针刺手法[J].中国针灸,1982,2(5):23-24.

[5]胥荣东.浅谈针刺手法与内功修炼[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1.

[6]朱现民,尹连海.针灸名家指力练习的启示[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64-65.

[7]刘心媛.澄江针灸学派掌门人承淡安[J].档案与建设,2018(3):61-64.

[8]张缙.练针的意义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J].中国针灸,2014,34(3):253-256.

[9]方晓丽,李金田,郑俊江,等.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9-11.

[10]马巧琳,高希言,邵素菊,等.邵经明教授重神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针灸,2014,34(6):615-618.

[11]黄建军.浅谈“指力”和进针的“快”与“慢”[J].中国针灸,2004,24(8):592.

[12]仲谟.练习指力是学习针灸的必修课[J].上海针灸杂志,1982,1(3):48.

[13]邹海燕,王玲玲.论练针[J].中国针灸,2002,22(7):464-466.

[14]曹文钟,田慧莲,刘敏.针刺指力与针刺效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4):219-221.

[15]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6-137.

[16]廖洪税.针刺“得气、守气、运气”之我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2):43.

[17]程海英.贺普仁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J].北京中医药,2012,31(4):243-245.

[18]凌剑武.家传针法小技[J].江苏中医杂志,1984,16(4):52.

[19]张永树.留章杰老师的指力养气内功[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1-2.

[20]朱彦岑,王民集,宰军华.略谈邵经明教授针刺手法经验[J].河南中医,1993,13(4):166-167.

[21]殷克敬.针刺操作基本功:指力的练习[J].陕西中医,1984,5(5):29.

[22]何崇.“神”探蕴[J].中医药导报,2019,25(16):8-14.

[23]旷秋和.针推专业学生应重视修练气功[J].中医药导报,2009,15(7):104-105.

[24]王峰,秦玉革,秦玉恒,等.《内经》意气针灸疗法和提插捻转治神的联系[J].中国针灸,2016,36(3):274-278.

[25]王荣,周加军,刘彩欣,等.试论“医者意也”的含义[J].陕西中医,2008,29(1):106-107.

[26]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M].2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

[27]何玲,赵锦梅.如何掌握针刺的基本技能[J].陕西中医函授,1997,17(4):31-33.

[28]马闯.浅谈针刺手法的基本功锻炼[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7-68.

[29]陆寿康.中国针灸技术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0]张国山,常小荣,刘密,等.针刺法练习教学中的瓶颈及解决方法的思考[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11:3771-3775.

[31]口锁堂,郑魁山.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概述[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43-44.

(收稿日期:2021-01-05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