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从经筋理论探析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发布时间:2022-05-27点击量:930

引用:黄家珺,丁全茂.从经筋理论探析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J].中医药导报,2022,28(1):179-18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是一组临床常见症候的概称,代表了由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及功能异常而表现出相关区域关节及肌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或绞索的一类症候,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精神问题[1]。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约70%的人曾出现过与TMD有关的症状或体征[1-2]。研究[3-4]表明,TMD的发生与其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关系较大,通过推拿手法针对性作用于相关部位,可缓解症状、整复错位、改善预后。构成TMJ的各类软组织皆可与中医学中“经筋”的概念相结合。经筋理论名称源于《灵枢·经筋》,现代医家将其总结为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联属系统[5-7],并概括其功能为“联缀百骸,维络周身”,“束骨而利机关”,包含了现代解剖学中全身韧带、肌肉、肌腱等组织协助关节活动、保持关节结构稳定、维系骨关节之间联动的作用,是对全身肌肉及附属组织机能的高度概括[8-10]。TMJ结构组成中囊括韧带、肌肉及软骨等多种组织,共同起到联络关节、约束骨骼、协助运动的作用,属“经筋”范畴。笔者试从经筋理论探讨TMD病理机制、临证思路及治疗手法。

1  TMD的病因病机与经筋组成

1.1 病因病机  TMD在中医学中属“颊车骱痛”“颔痛”等范畴[3],其基本致病因素可分寒、热两类。寒者,或腠里不固,感受寒邪,或正气不足,阳虚生寒;热者,或外感风热之邪,或其他邪气入里化热,或外伤之后气机不畅,郁而化火[11-13]。根据经筋理论,寒、热之候与经筋病证关系密切。在两类病理因素影响下,经筋可处于软弱无力或强直僵硬两种状态。正如《灵枢·经筋》所言:“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描述了经筋为病的寒、热两大基本证候和急、弛两种病理改变,是TMD发病的关键。在解剖学中,咀嚼肌本身的痉挛、过度运动所表现出的僵硬强直,或关节盘附着的韧带失去弹性而导致关节盘向前脱位,是临床上该病最常见的两大特征,也是导致关节出现炎症、磨损、退变的起始机制。这两大特征对应了经筋理论中急、弛两种病理改变。正常生理状态下,筋以骨为依,舒缩正常、柔韧有力;骨以筋为制,不偏不倚、活动自如,形成了TMJ的筋骨制衡关系,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骨正筋柔”的状态[14-15]。而经筋急、弛的张力异常导致了筋骨力学制衡关系紊乱,骨失其束、节失其利,骨节之间构建关系出现错乱,最终演变为骨性病变。由此可见,TMD病变结果虽体现在骨关节整体紊乱,但其病变过程为筋伤在前而骨乱在后,故言经筋为病是TMD的核心问题,而经筋急、弛两大病理改变即为本病重要机制。

1.2 经筋组成体系 人体颞下颌关节的骨性部分是下颌骨和双侧颞骨组成的球窝结构,由软骨构成的关节盘连接并在关节运动中起到协助与缓冲作用,其附着的关节韧带负责确保关节及关节盘的稳定性,使其始终处在正确位置而避免出现错位或脱位的情况。关节周围被咀嚼肌群包裹、联结,可稳定、保护关节并维持关节正常活动。根据经筋理论,TMJ中对骨骼起到约束、联结作用的韧带及肌肉组织皆属“经筋”范畴。组成TMJ的经筋体系包含手三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与现代解剖学命名方法不同,中医学以“颔”代指颞下颌关节中软组织的部分,而以“颌”代指其中骨性组成部分[16]。根据《灵枢·经筋》及《类经·十二经筋结支别》中有关筋病特征表现的描述,以及《中国经筋学·十二经筋循行分布与结筋病灶点》中针对经筋与解剖结构对应关系的阐释[17],以上5条经筋与“颔”有关,其循行所过部位及“经筋为病”症状特点亦与TMD解剖学位置及临床特征高度相符。其具体内容见表1。

2 手法治疗TMD作用机制

推拿是一种以各类手法作用于受术者身体特定部位的外治法。黄儒[18]采用理筋手法治疗TMD患者,发现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张口受限、功能异常。其手法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缓解疼痛、调节张力、整复紊乱3个方面。疼痛是TMD患者的重要临床症状,也是患者就医最为常见的原因。《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言:“痛生筋脉皮肤之间,为痹不仁,故以按摩醪醴”,提出了手法作用于筋以止痛的理念。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可通过调节多种痛觉相关的兴奋及抑制性化学物质、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19]。另外,局部软组织出现结节、条索、粘连等情况亦为TMD患者临床常见症状。通过推拿手法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剥离、疏通、松解,一方面可以舒展过度拘挛的软组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组织因血供不畅而失去原有弹性的情况,从而针对组织紧张和松弛两种张力改变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同时,TMJ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位置、力量恢复正常,其与骨性部分之间力学制衡关系重新建立。此时若有骨骼绞索、错位、卡顿等病变,只需施加外力将其牵离,紊乱的骨性关系便可在软组织正常力量的作用下回归原本结构,从而达到整复的效果。

3 经筋理论指导下TMD手法诊疗思路

《灵枢·经筋》的经筋理论体系中,“骨正筋柔”被认为是经筋病治疗的首要目标,众多医家提倡“筋骨并重”“筋骨同治”[5-6]。TMD的手法治疗不应单独对TMJ本身进行手法整复,而应同时注重相关肌肉、附着韧带、关节盘的位置及功能正常,以期恢复筋骨之间的力学制衡关系。手法以恢复经筋生理状态,即“筋柔”为目标,调控经筋的松紧急弛、结节绞索、出槽错缝、气血盛衰,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全方位进行纠正。

3.1 急弛分治,整体调筋 因TMD患者病因病机、病邪性质的差异,经筋可能出现筋急或筋弛两种情况,临床表现为过度紧张或失去弹性的张力异常。此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辨性、辨位治疗。如患者表现为面部和咀嚼肌僵硬、疼痛,以及夜间磨牙、习惯性切齿等过度紧张状态,即筋急的症状,此为邪聚、寒凝经筋,此时可分经筋、分证候整体调理:循经筋方向行分推、揉法或局部拍法,以疏通气机,给邪以出路,兼用搓、擦手法温阳散寒。如肌肉组织因过度应力或炎症反应而出现无力,或关节盘因其附着韧带失去力量而脱位,即为筋弛,此多为湿热浸淫、筋脉受损,应根据全身情况辨其虚实分而论之:实则泻之,可用手法对特定穴位如天枢、丰隆、大肠俞等行轻重泻法,或对相应经脉行迎随泻法,以泻经气、祛湿热;虚则补之,循经予以擦法、摩法调动经血以扶助正气。总而言之,这一步旨在通过手法调其经脉寒热虚实,纠其经筋物理状态,使其舒而不痿、韧而不僵,复其“筋柔”,为整复关节紊乱奠定基础。

3.2 理筋通结,局部松解 病变部位肌肉疼痛是TMD最主要的表现,同时可伴有肌肉隆起或僵硬,甚或关节绞索。这种疼痛、隆起或活动不利的病理本质在《灵枢·刺节真邪》中名为“横络”,是经筋气血闭阻的根本原因。去除这种“横络”的治法称为“解结”[20]。《灵枢·经筋》又言:“以痛为腧”,阐明了经筋反应点、疼痛点即为病变部位,亦为横络、筋结所在。TMD患者肌肉疼痛明显,且多为沿经筋走行的放射痛。可依据疼痛明显的肌肉部位辨别病变所属经筋以循筋论治。在局部反应点行点、按、揉、拨法,散其集聚、调匀气血,并在经筋走行路线远端,如手、足穴位给予手法刺激,可通行经气,引邪外出。此法较前更深一层,针对性地理顺了经筋的内部状态。

3.3 顺筋归槽,手法整复 肌肉、骨关节的损伤及结构紊乱称为筋出槽、骨错缝。TMD患者最常见及最严重的病理状态即为关节盘及其附着韧带的脱位,属“筋出槽”范畴。经过以上手法治疗,经筋弛紧已复、横结已解,筋束柔顺、经气调匀,原本的张力已恢复。此时错缝之骨阻碍了经筋的归位,只须对其施以外力为经筋开路便可顺筋归槽:整复时先使患者主动调整下颌肌肉方向及状态,保持经筋直、顺、松的状态,医者行手法牵开错缝之骨为经筋归槽提供通路,经筋便可利用自身张力顺势归槽。在解剖学角度,手法整复牵开了颞及下颌间缝隙,使关节盘及附着韧带回到原本位置,并恢复其缓冲关节,保持骨骼稳定。

3.4 通调经络,改善预后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既病防复是治疗的重要步骤。TMD易复发,养护不当可演变为习惯性脱位。临证可从病因学角度对所属经络脏腑进行预后调养。夜卧切齿为常见病因,若因脾胃虚弱,可通过点揉足三里、点 揉背俞穴、摩腹等方法健脾助运,因此症常见于小儿,也可行补脾经、捏脊等手法以补益之;若因阳虚生寒,则可以搓法、擦法等通阳散寒。精神刺激亦为TMD重要病因,可按揉心俞、内关,行头部穴位点揉、扫散等安神之法,或分推胁肋以散肝气。另外,针对既往病变的经筋应保证对应经脉气血通畅、充足,经脉不通或不荣皆可引起复发。此虚实分治,可于经脉近端、远端穴位行点揉、针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期平和。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20岁,2021年4月23日初诊。主诉:张口困难伴左侧面颊咀嚼时疼痛、无力2 d。患者2021年4月21日因食辛辣食物后出现智齿炎症,予拔除术后出现张口困难,咀嚼无力、疼痛,伴轻微耳堵闷、耳鸣、头蒙。遂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行颞颌关节MRI示:左侧颞颌关节盘不可复位性前移,后带大致位于髁突8点钟方向;左侧颞颌关节腔内少量积液;两侧颞颌髁突关节面磨损,关节面下骨髓水肿。当地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遂前来就诊寻求手法治疗。查体:左下颌关节区轻微肿胀,功能性开口度≤20 mm,张口时左侧关节区疼痛,张口、闭口时左侧关节区均压痛(+),动力载荷疼痛(+),覆牙合覆盖正常,咬合关系良好,无开口性偏斜。无错颌畸形,无偏侧咀嚼及夜磨牙史。舌红暗,苔黄,脉弦滑。西医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医诊断:颔痛,痹证。证属气血不通,湿热浸淫,病位在手阳明经筋、足阳明经筋、手太阳经筋,手法治以理气活血除痹,祛湿清热通络。具体操作手法:(1)嘱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从健侧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自患侧口角至头维穴、太阳穴、颊车穴、大迎穴及人迎穴方向行指推泻法,各方向行2 min。推法过程中确定患者局部紧张、结节、条索具体部位。合谷、曲池、厉兑、冲阳、少泽行重刺激点揉,每穴点揉约1 min。(2)以经筋走行路线为顺序,针对“(1)”中确定的筋结部位行揉法,对于较硬的条索垂直其方向予以弹、拨等强刺激至其松解;点揉太阳、颊车、下关、耳门、大迎,每穴点揉1 min。(3)嘱患者处于半张口位,术者一手点按患侧颞下颌关节接合处,另一手握住健侧下颌角部位向患侧施加斜向下的持续力量,当患侧手中有关节松解感时,双手相对挤按。嘱患者加大张口幅度并重复上法,共行2~3次,直至患者可张口至最大角度。(4)再次于下颌关节局部沿经筋方向行推、擦法2~3 min进行放松,按揉紧张部位及下关、颊车等局部穴位;点揉丰隆、阴陵泉、极泉、孔最,行轻重泻法,每穴点揉1 min。患者治疗1次后即可张口至50 mm,肌肉疼痛明显减轻。

2诊:2021年4月25日,患者诉症状基本消失,仍轻微张口卡顿,肌肉酸痛。再次行上述手法治疗,患者诉症状均已消退,功能恢复,相关查体均阴性。

按语:患者张口角度过大、时间过长,颌、颔部位经气阻滞,运行不畅,生瘀生湿,故见疼痛、肿胀拒按。患者青年男性,素体阳旺,又有嗜食辛辣致智齿炎症,为气滞血瘀湿阻,内生火邪,结合舌脉,可知此为气血不通、湿热浸淫之实证。根据经筋理论,热则经筋弛纵,束骨无力而出现关节结构紊乱。根据患者耳闷、耳鸣、头蒙等临床症状,结合其主要病变为关节盘韧带、咬肌、颞肌,考虑其受累经筋为手阳明经筋、足阳明经筋及手太阳经筋,手法治以理气活血通痹,祛湿清热通络。本案证候为实,故针对病变经筋行泻法,以引经气、泻实邪;探求横络所在,行弹拨、推捋解其筋结。以上两步意在调理经络气血,理顺筋束关系,恢复经筋束骨之力,是本案核心治疗手法。之后只需稍用外力牵开关节错缝,给经筋以足够空间复其原位,利用经筋自身力量恢复其筋骨的正常结构。最后以放松手法恢复气血运行,放松肌肉紧张,缓解疼痛,调理预后。

针对骨关节紊乱的疾病,一般使用扳法治疗即收效良好。但本案特点在于TMJ组成复杂,结构脆弱,过于强力的手法治疗可能对组织造成损伤;面部神经丰富,且该病以疼痛为最主要表现,可能因患者痛苦、紧张在整复过程中发生抵抗,加大治疗难度,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许多TMD的发生主要为肌源性问题,治疗重点更应关注调理软组织即经筋的状态。本案治疗侧重点在于恢复经筋异常张力及筋束紊乱,患者始终处于充分放松状态,保证了治疗的体验及效果。系统调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从发病根源上进行针对性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5 小   结

TMD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现代临床多以缓解症状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药物治疗,或以手术纠正关节关系;手法方面则多以骨的整复为中心,以筋的调理为辅助手法治疗[16]。经筋理论作为手法治疗的重要指导内容[21],现已被应用于多种骨关节疾病的治疗[22-23]。将经筋理论应用于TMD的手法治疗中,可避免用药不良反应,且患者接受度亦高于手术治疗。该疗法强调了筋骨同治的理念,提出了从经筋入手调理关节紊乱的治疗重点,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其中分筋论治、分证论治的辨治角度亦彰显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优势,可为临床手法治疗TMD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MAIXNER W,DIATCHENKO L,DUBNER R,et al. Orofacial pai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udy:The OPPERA study[J]. J Pain,2011,12(11 suppl):T4-11.e1-2.

[2]林夕秋,熊鑫,吴聃,等.颞下颌关节积液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观察及症状与生活质量的评估[J].口腔医学研究,2021,37(5):453-457. 

[3]吴品林,王婧婧,陈耀忠,等.非手术序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及磁共振图像的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0,36(10):616-619. 

[4]郑雅心,陈晓波,施煜权,等.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对患者上气道影响的CBCT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6):348-351. 

[5]魏子耿,李丽肖,刘永强,等.《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浅析[J].河北中医,2016,38(2):272-274,301. 

[6]杨威,郭斯印,易志勇,等.基于《灵枢·经筋》论经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3):50-53. 

[7]魏子耿,高佳丽,李晓红,等.《内经》“经筋”篇中十二经筋主筋、支筋探析[J].河北中医,2015,37(12):1880-1885. 

[8]易宝秀,邓根,王依依,等.筋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21,41(6):824-828. 

[9]王艺璇,李翠娟,孙理军,等.浅谈经筋理论及其现代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21,41(2):13-17. 

[10]刘斌.经筋定义及特性之启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888-891. 

[11]胡敏,贾一凡.正畸治疗应如何规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风险[J].口腔医学研究,2021,37(7):583-587. 

[12]杨伟,谢明花,蔡宇,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治疗进展[J].康复学报,2019,29(5):72-78. 

[13]刘人彰.突发性开合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14]姜拯坤.“筋骨并重,骨正筋柔”思想在推拿手法中的体现[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5):41-42. 

[15]叶勇,邵湘宁,汤伟,等.“筋骨调衡”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现代理论探析及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22(2):9-11.

[16]孔祥卿.人体头面部位名称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3):37-38. 

[17]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17.

[18]黄儒.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4):525-526. 

[19]王冰倩,陈水金,林志刚,等.推拿对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4):6-10. 

[20]富昱,董宝强.经筋“解结”内涵及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314-1317.

[21]刘培,肖毅.“骨正筋柔”理论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中的运用探讨[J].中医研究,2021,34(5):3-7. 

[22]黄艺,黄敬伟.经筋疗法[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58-83

[23]茹凯,刘天君.“经筋”实质的系统科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29-233,245. 

(收稿日期:2021-06-29 编辑:蒋凯彪)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