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王孟清应用“异病同治”思想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发布时间:2022-05-24点击量:787

引用:邓羿駃,曾洁,王孟清,荀春铮.王孟清应用“异病同治”思想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举隅[J].中医药导报,2020,26(6):121-123.


小儿体属纯阳,气血多从火化,易成热病,且具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治疗上稍呆则滞,若临床以异病同治思想为指导,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则可准确辨证,活用理法方药。经方葛根芩连汤古往今来多应用于小儿湿热泄泻,王孟清根据异病同治思想,结合葛根芩连汤的方药特点,将其临床应用进行拓展,对于小儿抽动症、肺炎喘嗽、鼻渊、鼻衄等病证,根据其或在病位、或在病因、或在病机上的本质特点,均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之。王孟清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在跟诊期间见识到诸多病例,并进行整理,现将其经验分享如下。

1 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异病同治最早从《黄帝内经》起源,发展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70余条原文、30多首方剂体现了“异病同治”法则,而最早明确提出本法的是清代陈士铎,其《石室秘录》中有云:“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异病同治乃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之一,不同病种,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因大致相同病机,出现大致相同证型,则可用相同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辨病是基础,病位、病因、病机相同是治法相同的前提。《景岳全书·论古法通变》曰:“凡用药处方,最宜通变,不可执滞。”医者不可拘泥于一方治一病,一药对一症,在把握疾病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敢辟新径,经方多用。因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王孟清认为在临床中需要严格把握疾病特点,做到病证结合,审证求因,精选方药,方可“随拨随应”。

2 葛根芩连汤可用于多种病证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第14条,为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罢,邪热入里,下迫大肠之热利所设。证属表里同病,治以表里双解。方中重用葛根,以其辛甘而凉,主入阳明经,轻清升发,外解肌表之邪热,又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升津,使表解里和,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燥湿坚阴止下利,为臣药。甘草补脾和中顾胃气,调和诸药,为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现代研究证实[1],该方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作用,有止泻和缓急止痛、免疫调节、抗疲劳等多种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病毒性心肌炎、口疮舌炎等多种病症。王孟清在临床使用其治疗多种小儿病证具有较好疗效,举几例验案以资验证。

3 验案举隅

3.1 病位相同方治同

3.1.1 病案1 患儿,男,11岁,初诊时间:2016年4月16日。主诉:不自主晃头3个月余。病史:患儿于3个月前开始出现不自主晃头,常年鼻塞,喜吸鼻,无耸肩、歪嘴、甩手等症,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怒。现在症见:不自主晃头,鼻塞,吸鼻,纳可,夜寐欠安,大便偏稀,每日1~2次,小便可。舌红苔黄,脉弦稍数。诊断:小儿抽动症;辨证:肺热兼肝风内动证;治法:清热泻肺,平肝息风止痉;方剂:葛根芩连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葛根、黄芩、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牛膝、栀子、天麻、桑寄生、首乌藤、白芍各10 g,辛夷(包煎)、苍耳子各6 g,煅磁石(先煎)、茯神各5 g,全蝎3 g。7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温服。

2诊:2017年2月4日。患儿于前次就诊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因学业原因未及时复诊,后症状反复,未予以处理;近半个月因临近升学诸症状较前均有加重,严重时不能学习,故来复诊,遂拟原方加减进7剂,后患者晃头逐渐好转。先后于2017年2月14日、2017年3月7日、2017年3月28日、2017年4月22日再次就诊4次,历时2个月余,原方加减共进64剂,患者晃头、吸鼻等症消失,后随访1年,未再发。

3.1.2 病案2 患儿,男,1岁4个月,初诊时间:2018年7月7日。主诉:反复咳喘2个月余,加重伴大便次数增多3 d。病史:患儿于2个月前开始喘息,咳嗽有痰,未咳出,无发热,于诊所间断输液、雾化治疗未见明显好转,3  d前无明显诱因上症较前加重,伴有大便稀溏,5~6次/d,故来就诊。现在症见:喘息,咳嗽有痰,大便稀溏,气味腥臭,喜饮,纳寐欠佳,小便可。咽稍红,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舌淡红,苔黄稍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痰热闭肺兼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痰,宣肺平喘;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薏苡仁、山楂炭各6 g,黄芩3 g,黄连、木香、甘草各2 g,蜜麻黄1 g,苦杏仁、藿香、六神曲、前胡各5 g,炒麦芽10 g。5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温服。

2诊:2018年7月14日,喘息基本已止,偶有咳嗽,每天4~5声,大便稍稀,2次/d,仍喜饮,纳寐可,小便量可,汗一般。查体:咽心肺无异常,舌红少津,苔薄黄。遂予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清热泻肺善后,7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后咳喘消失、大便次数正常。

按语:病案1属于儿童抽动症,患儿邪热犯肺,致肺热不宣,肺属金,金本克肝木,然则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形成肝阳上亢,风木鸱张之象,即所谓“金囚木旺”,出现晃头征象,心神被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肺开窍于鼻,鼻窍不利,见吸鼻,鼻塞等症[2];肺失治节,痰浊内生,与肺热相结下移于大肠,致大便稀溏,故治当以清热泻肺,平肝息风止痉。病案2属于肺炎喘嗽案,患儿肺卫不固,感受外邪,脾不足,以生痰湿,储存于肺,病久化热,邪热入里,热与痰结,致痰热闭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喘;邪热内迫大肠,与湿相结,则生泄泻[3],治当以清热利湿化痰,宣肺平喘。两个病案虽属不同的疾病,病机也不尽相同,前者属于金囚木旺,后者属于痰热闭肺,但病位均本于肺,故均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肺热来治疗。前者肺热清,肝肺相济,阴阳平调,内外风止,火清痰化,筋脉通缓,心静神宁,则病自缓解[4]。后者肺热清,痰热去,肺气闭开,则咳喘自平。

3.2 病因相同则治同

3.2.1 病案1 患儿,男,1岁8个月,初诊时间:2018年3月24日。主诉:大便次数增多、稀溏5 d。病史: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家属予蒙脱石散以及益生菌口服,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现在症:患儿神疲倦怠,大便稀溏,日6~7次,泻下急迫,气味腥臭,无黏液及血丝,喜饮,无呕吐,纳寐一般,小便较前减少,舌淡红,苔黄腻,指纹色淡。诊断:小儿泄泻;辨证:湿热兼津亏证;治法:清热利湿,生津止泻;方剂:葛根芩连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葛根、焦山楂各6 g,黄芩、木香、甘草各2 g,黄连0.5 g,广藿香、土炒白术、茯苓、建曲各5 g,炒麦芽10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温服,4剂。服药后症状消失,疾病痊愈。

3.2.2 病案2 患儿,男,4岁,初诊时间:2019年1月26日。主诉:反复流涕1年余,再发加重10 d。病史:患儿1年前开始流脓涕,于外院诊断为“鼻窦炎”,未予以规范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0 d前无明显诱因流涕加重,量一般,鼻塞甚,未予以治疗。现在症:鼻塞,流脓涕,无咳嗽咳痰,汗可,纳寐一般,小便色偏黄,大便偏稀,3~4次/d。查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咽稍红,额窦区有轻压痛。诊断:鼻渊,辨证:湿热阻窍证;治法:清利湿热,宣通鼻窍;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南山楂炭各10 g,黄芩、桔梗各3 g,黄连、甘草各2 g,白芷、茯苓、广藿香、车前子各6 g,黄柏、辛夷、射干各5g,7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温服。2019年3月9日患儿因感冒就诊,家属诉上次服药后未再流涕。

按语:病案1属于小儿泄泻,该病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多因脾胃虚弱,感受外邪引起,该患儿湿热之邪蕴于脾胃,致脾失运化,下注于大肠,而成泄泻,久泻伤津,可见神疲、喜饮、小便少等伤阴征象,治当以清热除湿,生津止泻。病案2是鼻渊案例,鼻渊多因脾胃湿热内蕴,循起于鼻窍之阳明经上犯,壅滞鼻窍,灼伤筋膜,化腐成脓而成,可见流大量浊涕;脓液郁滞不通,不通则痛,故鼻窦区多有压痛[5];湿热下注,内迫大肠,则致大便稀溏,当治以清热利湿,生津止泻。前者为小儿泄泻病,后者为鼻渊案,为不同的疾病,症状不尽相同,但两者的病因均为湿热内滞,湿热滞于胃肠则生泄泻,壅滞鼻窍则致流涕不止,故均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利湿,消除共同病因,病因除病乃愈。

3.3 病机相同方治同

3.3.1 病案1 患儿,男,6岁,初诊时间:2018年7月18日。主诉:反复鼻出血2个月余。病史:患儿素喜食辛辣厚味,近2个月有反复鼻出血,呈点滴而出,色鲜红,右侧为主,予压迫止血法可止血,但反复发作。现在症见: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鼻腔内有血痂,有鼻涕,量不多,无发热等症,口干喜饮,纳寐可,小便可,大便稀溏,有口气。既往有荨麻疹病史。咽红,心肺无明显异常,舌红苔黄。诊断:鼻衄;辨证:肺胃热盛证;治法:清热泻胃,凉血止血;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白芷、白茅根各10 g,藿香、麦冬各6 g,炒栀子5 g,黄芩、甘草各3 g,黄连2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温服,6剂,嘱清淡饮食。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为鼻衄,其病因多为实热[6]。该患儿喜食辛辣厚味,致湿热内生,日久内蕴化火化热,损伤脾胃,熏灼血络,火热之毒循阳明经上犯,血热妄行,离经而致衄。正如《伤寒论·阳明篇》有说“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7],当治以清热泻胃,凉血止血。其病机与前文“3.2.2”中鼻渊案有着相似之处,均是因热邪循阳明经上犯鼻窍引起,一者壅滞鼻窍,灼伤筋膜,化腐成脓而成,一者热盛迫血妄行,离经而致衄;虽临床症状不同,均因热邪循经上犯壅滞鼻窍而形成,故均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解邪热,以止血、通窍。

4 结   语

葛根芩连汤本是张仲景为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而设,药味虽少,药力却专且宏,临床应用中发现该方适用于多种病证,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诊疗思维,以上5则医案虽病种不同,但其有着相似之处,归纳总结以上疾病病位、病因、病机的共同点,故均可从同一治法、方药治之,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起到了较好疗效。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异病同治乃其精髓之一,临床上疾病因其特性而有所区别,但通过辨证认识不同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体现的共性:病位、病因、病机等本质上的一致性,可正确把握疾病的核心原理,灵活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孝先.葛根芩连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23(3):279-280.

[2]刘卓勋,黎英贤,李宜瑞.肺热证诱发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初探[J].新中医,2009,41(7):115-116.

[3]孙丹,李新民,韩耀巍,等.从湿热论治小儿肺炎喘嗽[J].中医杂志,2017,58(22):1965-1967.

[4]王素梅,吴力群,郑军,等.刘弼臣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证经验与规律的数据化整理[J].北京中医药,2008,27(12):937-939.

[5]杨林林,侯玥,李晖,等.苍耳子散在鼻渊治疗中的运用近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3,5(4):121-122.

[6]马敬璐,王烈,孙丽平.凉血止衄汤治疗小儿鼻衄(肺经热盛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6):550-552.

[7]何海明.葛根芩连汤的临床运用思路[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7):97-99.

(收稿日期:2019-09-18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