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湖湘针推学派“针调五经”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1-06-23点击量:923


引用:刘英含,钟峰,石文英,等.湖湘针推学派“针调五经”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J].中医药导报,2018,24(4):75-77.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所致的一系列身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主要以绝经或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定、潮热汗出、失眠、心悸、头晕等为特征。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可见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指出肾气衰,天癸竭,冲任空虚,月经将断,生殖能力降低或消失是妇女自然衰老的生理现象。在此期间,肾气渐衰、精亏血少,冲任亏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五脏相关,肾气衰败引起心、肝、脾、肺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气的盛衰决定了女性天癸的“至”与“竭”,生殖机能的旺盛与衰退。肝藏血,主疏泄,调情志,畅气机。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用。《傅青主女科》云:“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说明了女子月经虽然出之于肾,但在调节月经的功能上,肾又受肝的直接影响。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乎脾。”可见妇女“七七”之年血脉盈亏与脾密切相关。《素问·平热论》曰:“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可见胞宫通过经络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心神的爽郁、心气的盛衰、心血的盈亏都直接影响到胞宫的作用。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妇人以血为主、以气为用,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肺之功能失调,必然影响气血的生成运化。妇女围绝经期以肾虚为本,损及他脏,他脏之病,亦可及肾,进而损胞宫发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分型、五经配穴论治

围绝经期综合征虽与五脏相关,其本为肾虚所致,然则人各有异,辨证施治方为中医治病之准则。

2.1 心肾不交 表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潮热汗出、五心烦热、情绪不稳、易喜易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

治疗:滋补肾阴、清心安神。

处方:太溪、三阴交、劳宫、百会、心俞、肾俞、行间等穴。

方义:太溪、劳宫为本经取穴;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可以滋补肾水;劳宫、心俞针刺泻法,可以清心降火。另可取肺经太渊穴用补法,以金水相生;取肝经行间穴,以清肝清心;脾经公孙,以和中州。如此,心肾得交,五脏安和,疾病自愈。

2.2 肝肾阴虚 表现: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潮热汗出、五心烦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沉弦细。

治疗:滋肾疏肝、调畅情志。

处方: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风池、肝俞、肾俞、期门等穴。

方义:本方取太冲、期门、肝俞,分别为肝之原穴、募穴、背俞穴,相互配用,有疏肝理气之功;风池、涌泉育阴潜阳;肾俞、太溪滋肾水、补肾阴,以滋水涵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取之可理肝肾三脏,调冲任。

2.3 脾肾阳虚 表现:头昏脑胀、忧郁善忘、脘腹满闷、嗳气吞酸、呕恶食少、神疲倦怠、腰酸肢冷、肢体浮肿、大便稀溏,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疗:补肾温阳、健脾益气。

处方:肾俞、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水分、脾俞等穴。

方义:肾俞、脾俞、关元、气海灸之可补脾肾阳气、益肾精,祛病寒,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脾经之三阴交,胃经合穴足三里配伍健脾和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针刺水分可除水湿,取天枢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3 “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理、法、术、效

3.1 理:整体辨治、五行生克、五经助制、归经施治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以肾虚为主,涉及他脏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病症。临床表现不一,常常以肾虚为主,亦可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围绝经期综合征虽属妇科疾病,亦可损及多脏多经,导致全身、多系统的病症,故临床治疗,需有整体观念,全面分析,分经辨治的同时注重应用五行生克、五经助制的理论指导穴位配伍,以达到“针经治脏”的目的。

3.2 法:五经配伍,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针经治脏”的理论来源于刘氏“推经治脏”在小儿推拿方面的应用[1]。针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统称为针五经,通过针刺五经及其相关的其他四经(子母经、克侮经)的穴位来调节相应脏腑的阴阳偏衰,治疗脏腑相关疾病。根据“针经治脏”的理念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本经取穴:即选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的腧穴配伍治疗该病。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取之太溪,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可补肾气、养肾阴、充精血、益脑髓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说明针刺本经原穴对相应脏腑病变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心肾不交者可取心经之神门宁心安神,肝肾阴虚可取肝经之太冲、肾经之涌泉以疏肝理气,育阴潜阳;脾肾阳虚可取脾经之三阴交以健脾益气。

(2)表里经取穴: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选取本经脉腧穴的同时配以表里经相关腧穴。肾与膀胱相表里,取肾经之太溪配伍膀胱经之肾俞,肾俞为肾之背俞穴,太溪属肾经之原穴,二穴合用可补肾气、养肾阴、充精血、益脑髓、强壮腰膝。

(3)同名经取穴:在“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穴治疗其经脉疾病[2]。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相配治疗更年期心神不交引起的失眠,烦热等;心包经和肝经同属厥阴,通过对心包经之内关、劳宫穴施以泻法来达到疏泄肝郁,调畅情志的目的。

(4)子母经取穴:依据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取穴方法。肾虚之证,只补不泻,阴虚火旺者可平补平泻,肾属水,虚则取复溜(金)补之,同时可补肺、脾经穴。肝肾阴虚依“滋水涵木”之法取肝肾二经之腧穴外,根据水生木、金生水,虚则补其母的原理,另配以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本病因脾肾阳虚出现神疲倦怠,腰酸肢冷时,主补脾肾二经,根据火生土,加配脾之母脏,“心”相应之心经穴补之,心阳火旺、命火正常,则能助长资生脾胃阳气。

(5)克侮经配穴:根据“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致病者,取肾经穴位如太溪、肾俞等,针刺补法,以防心火过盛;对于脾肾阳虚致病者,可扶土抑木,补脾疏肝,以助脾阳。

3.3 术:补泻制宜,适当配穴,重视技术,强调手法 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虚为本,兼标实之证,治宜补肾经、脾经,泻肝经、心经,临床根据患者症状可灵活调整配穴[3]。针刺现已广泛应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且疗效肯定,相较西医的激素替代疗法,针刺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针经治脏”除了重视理、法,其针刺得气、施针手法和治疗时间亦同样重要。《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强调了得气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患者表现的不同病症,通常虚实有别,补泻不同,如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为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者常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脾肾阳虚者则温补为主。

3.4 效:针经调脏、针经补脏、针经养脏 “针经治脏”需据脏腑经络之虚实而确定治疗之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型应取肝、肾二经为主,通过针刺足厥阴经和足少阴经来疏肝气、理气机,此为“针经调脏”;脾肾阳虚者通过温补心、脾、肾三经来补益阳气,消除病症,此为“针经补脏”;心肾不交者,宜滋养肾阴,养心安神,唯“针经养脏”可达治病之效。 

综上可知,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以五经配伍为理论基础,依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及经络腧穴的特性配伍经穴来治疗疾病,充分发挥了针灸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有利于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中学教师,51岁。就诊时间:2014年10月10日。主诉:月经停闭8个月余。现病史: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停闭,继而反复出现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遂来就诊。现在症:月经停闭,时有胸闷心悸,情绪不稳,易喜易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赤,口干,夜寐不宁,纳差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诊断:中医诊断:闭经(心肾不交);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治则治法:虚补实泻。滋补肾阴,清心安神。选经:肾经、肾经之母肺经、肾经之子肝经、心经、任脉、膀胱经等。选穴:太溪、三阴交、劳宫、神门、天枢、子宫、内关、关元、百会、心俞、肾俞、行间、太冲等穴。操作:针刺:太溪、肾俞、太渊、关元、三阴交补法,劳宫、行间、太冲泻法。天枢、子宫、内关、心俞平补平泻。1次/d,30 min/次,经连续3次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心慌心悸、头晕耳鸣缓解,7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诸症明显减轻,已能正常生活工作。

按语:闭经以肾虚为本,根据“五经配伍”“针经治脏”的理念,首选本经肾经,取肾经之原穴太溪,可补肾气、养肾阴、充精血、益脑髓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说明针刺本经原穴对相应脏腑病变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心肾不交者可取心经之神门宁心安神。肾与膀胱相表里,取肾经之太溪配伍膀胱经之肾俞,肾俞为肾之背俞穴,太溪属肾经之原穴,二穴合用可补肾气、养肾阴、充精血、益脑髓、强壮腰膝。在“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穴治疗其经脉疾病。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相配治疗更年期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烦热等;心包经和肝经同属厥阴,通过对心包经之内关、劳宫穴施以泻法来达到疏泄肝郁,调畅情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斌野,李雪,廖品东.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特点[J].中国针灸,2012,32(6):548-550.

[2]黎祖琼.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推拿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1):10-11.

[3]王玉香.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针灸治疗[J].天津中医药,2012,29(2):86-87.

(收稿日期:2017-03-02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