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从“湿毒损伤肺络”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和用药

发布时间:2021-06-22点击量:1294

引用:华光,王建国,蒋霞,周丽凤,谢宇雯,陈琼,祁双林,毛以林.从“湿毒损伤肺络”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和用药[J].中医药导报,2020,26(11):6-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中医“温病”“瘟疫”范畴。发病病因清晰,是感受“疠气”——新型冠状病毒所致,与《素问·刺法论篇》所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以及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疫病遍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2]等论述一致。临床以发热、干咳、咽干、乏力、胸闷、腹泻为主要表现。自COVID-19发病以来,中医药学界在不同层面发布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26种之多[3]。很多中医药专家对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寒湿疫”[4]、“湿毒疫”[5]、“肺疫”[6]之说。有关COVID-19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禁忌等认识不尽相同,需探讨分析。

自该病发生以来,笔者一直参与该病的一线诊疗工作,后作为湖南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成员,在“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第二、三版的制定者之一毛以林主任医师指导下,参与了武汉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的COVID-19全程诊疗工作,通过对所诊治的113例患者发病状况的调研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对该病的发病病机和治疗方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道交流,谬误之处,请明哲正之。

1 病因病机

1.1 湿毒内损肺络为病机关键  COVID-19的病理特征为病毒性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CT检查呈现特征性“毛玻璃样”改变,以及“白肺”征象。

肺间质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是人体血气交换的场所。根据中医络病理论,人体肺部同样分布着丰富的细小络脉,类似于现代医学中肺部的微血管结构。这些络脉一部分起着气体交换、新陈代谢的作用,一部分起着濡养肺泡黏膜、气管等肺部组织结构的作用。络脉的功能失调会直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同样肺泡及肺间质的病变亦会导致络脉、微血管的损伤。这为从湿热夹毒损伤肺络探讨COVID-19奠定了理论基础。

清代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说,对络病理论在温病病机演变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指出温邪以口鼻皮毛为途径侵入人体,直袭肺络,并以络脉为传变的途径。如《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所载:“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指出了温邪上犯肺络后,继而由肺络深入心包络的传变情况。肺主皮毛,主气属卫,温邪入肺,由经外透肌表,故初期有短暂恶寒,但温热之邪化热入里迅速。外感温热疫毒之邪,熏灼肺络,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肺络,进而痰热互结,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机郁滞,发为喘促,甚则咯血。逆传心包说明此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7]。

吴鞠通对温病的治疗提出“初病在络”理论。吴氏指出外感六淫或疫疠之邪初病即可引起络病的发生。吴氏在《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中分别论述了风、寒、暑、湿、燥及疫疠病邪所致络病的特点。如:“肺络中无形之热”“要知络之所以伤者,有寒有热,并非人之有络只许阳火伤之,不准寒水伤之也”“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等。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疫毒之邪或湿毒从口鼻而入,侵袭气道,壅塞肺胸,损伤肺中络脉,影响气体交换,必致胸中宗气生成不足,宗气不能助心行血,肺状橐龠,终端肺泡血络气血交阻,动静脉短路,进而乏氧,血停成瘀,湿、瘀、毒邪又进一步加重肺络损害,终致气机逆乱,形成恶性循环。肺络损伤是COVID-19发病的常见肺部病变,也是引起咳、喘、闷,甚至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 

总之,该病病位目前看法比较统一,以呼吸道传染为主,经口鼻吸入感邪,侵犯肺系,病变在肺,正符合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病机关键在于湿毒之邪损伤肺络。

1.2 发病多直中肺络 笔者共在大花山方舱医院接诊113例患者,其中17例轻型、85例普通型、11例重型恢复期患者。通过对113例所接诊患者发病症状的调研,笔者发现74例(65.49%)起病出现发热,而伴有恶寒者仅有11例(9.73%),其中重度恶寒者仅2例,且恶寒均在2~3 d消失。根据“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从统计结果分析,患者少有卫分证候。而少数轻度恶寒者,为温热熏蒸阳络,腠理开泄,不耐风袭所致。2例伴重度恶寒者,均属阳虚体质,平时多有畏寒、饮冷则胃脘不适、四肢不温等症状。说明COVID-19发病少有卫分证候,而多直接表现为直入肺脏。

范伏元对湖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发现,该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极少数患者有恶寒、一身酸楚疼痛、鼻塞、流涕等。也说明COVID-19发病少有卫分证候或表证[8]。

因此,笔者认为,新冠肺炎发病少有表证,即使有也多短暂,旋即入里,起病多直中肺络。这点与春温发病多为里证有类同之处,但又不同于春温,春温多表现为热毒,而COVID-19表现为湿毒为患。

1.3 类“燥”症状当责络伤不能渗灌津液 笔者在大花山方舱医院接诊113例患者中,干咳71例(62.83%)、咽干或咽部不适65例(57.52%),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干咳、咽干是COVID-19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医家认为COVID-19夹有燥邪,可能是据这些临床症状做出的推论和判断,笔者对此持不同认识。首先,湿毒之邪是COVID-19主要的病因,已是中医界的共识。从理论上分析,外燥多因秋时之气,内燥多为气血津液亏虚,导致脏腑组织失去濡养所致。其次,从COVID-19临床表现看,除干咳、咽干外,起病多表现为低热、乏力、四肢酸楚、腹泻、少有渴饮,舌质多伴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一派湿邪内盛之象。“湿盛则濡泻”“燥甚则干”,湿邪与燥邪犯人,临床表现截然相反,二者同时存在难以解释。

如何解释COVID-19湿盛的同时,又存在类似燥证的干咳、咽干症状呢?这可以从络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找到答案。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呈网状遍布,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气血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即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素问·痹论篇》云:“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血证论·咳嗽篇》云:“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上系咽喉,湿毒之邪,损伤肺络,导致肺络受损,以致肺络不能“渗灌津液”。肺缺津以布,肺脏及其所循部位不得滋润,从而出现干咳、咽干等类“燥”症状。

1.4 湿毒损络有寒化热化之分  笔者对在方舱所诊治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合在湖南所诊病例分析发现,无论患者证属寒湿或湿热,其舌质不管是偏红或偏淡,多数患者舌质边有齿痕,占87%,苔多白厚腻或黄厚腻,而腐浊苔亦不少见,而舌质偏干、少津、少苔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经西药干扰所致。结合症状发热以低热为主,伴有乏力、纳差、腹泻、身体酸痛,亦符合湿邪为患的特征,与众多医家的认识一致。但对于病邪性质的认识,目前各医家看法不一,王永炎等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疫”范畴,而更多医家认为是湿热为患,属“湿瘟”“湿毒”等[4]。但对于病机具有热(火)、寒、湿、毒、痰、滞、结、瘀、燥、虚等不同变化则看法较为一致。

笔者对113例患者中起病现发热并见畏寒和恶寒,表现为寒湿证候患者的既往体质分析发现,患者平素多有阳虚表现,受寒易感冒,入冬多畏寒、四肢不温,饮冷多胃脘不适或腹部不适或腹泻等。由此分析,我们认为COVID-19患者感邪存在从化的倾向,即阳虚之人发病从寒化,表现为“寒湿疫”,阳盛之人从热化,表现为“湿温”。忽视体质对病邪从化的影响是产生COVID-19病机属性寒、热之争的根本原因,但发病为寒湿者,亦可迅速郁而化热,表现为湿毒病证。所以,其临床上轻型、普通型和部分重症患者多表现为寒湿痹阻肺络和湿热蕴阻肺络两型。

庞稳泰等[3]通过检索共获得26个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1个国家方案,25个地方方案),对中医药防治COVID-19方证规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该病的核心病机为湿毒壅肺,阻遏气机;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毒、闭、虚”,而其最核心的致病因素便是湿毒。同时分析结果亦提示疫毒存在从寒化或化热入里的传变属性。与笔者在临床的观察研究结果一致。

清代医家王孟英《湿热经纬·湿热病篇》中引喻嘉言之说:“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陆九芝《广温热论》说:“疫气乃无形之毒”。湿温夹毒,损伤肺络是对COVID-19病机关键的最好注解。

2 辨证施治

COVID-19病机关键在于湿毒之邪损伤肺络,因此,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忘邪损肺络,施方用药谨守病机。

2.1 湿热壅阻肺络,治以清热化湿辛凉透络 湿热壅阻肺络临床多见于起病期,以轻型、普通型患者为主。患者多表现为发热,或伴畏寒,亦可无恶寒,无壮热或烦热。干咳、少痰,同时伴有神疲乏力、身体困重疼痛等症状;可伴随腹泻、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舌质淡红或边尖稍红,或有齿痕,苔白或黄厚腻,脉濡数。

湿邪郁于肌表,营卫不和,卫阳被困,正邪交争,故见发热;热为湿遏,热势不扬,故低热;湿阻肺络,肺络受损,络脉不能渗灌津液,肺缺津以布,故见干咳、少痰;湿性重浊,阻碍气机,络脉气机不畅,身体困重疼痛,四肢酸楚;湿困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腹泻、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治法当清热化湿,辛凉透畅肺络,方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以清热化湿,宣畅气机。宜在方中佐入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化浊通络,佐以郁金、薄荷、桑叶等辛凉透络之品,使邪热易于透散,俾络中气机复常,络热清解,则络病自愈。

“治温热主以清热透邪”是吴鞠通等温病学家一贯的治疗思想,吴氏常以此法治疗热伤肺络所致的咳嗽。《温病条辨·上焦篇》第6条云:“太阴温病,但咳,身不甚热,微咳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吴氏应用桑叶的根据为:“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9],因桑叶味苦、甘,性寒,善走络脉,故吴氏常用之以清解肺络。对于挟湿者,吴氏多采用叶天士“挟湿者加入芦根、滑石之流”以淡渗利湿之法。吴鞠通采用辛凉(寒)清透之品清热透络以治疗邪热入络诸疾的思想值得借鉴。

2.2 寒湿痹阻肺络,治以温化寒湿辛开通络 寒湿痹阻肺络亦常见于COVID-19普通型患者,症见低热,身热不扬,或不发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感受湿毒之邪,阳虚之体,可从寒化。湿郁肌表,正邪相争,故见低热,身热不扬;寒湿痹阻肺络,肺络受损,络不渗津,痰不能化,故见干咳或痰少;肺少津以布则咽干;肺络受损,肺气壅闭,故见胸闷;“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湿之邪沿肺经下传,困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皆为寒湿内阻之象。治当以温化寒湿,辛开通络,宜选用味辛行散类药物和温热类药物配合使用,以温散络中寒湿,使阳气得以宣通,络病自解。辛温之品一方面可以蠲除络中寒湿;另一方面应用辛味药物“辛以散之”,取其发散、行气、行血、通阳之功,以散邪通络。《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9条吴氏治疗寒湿伤络时即取辛温通络之品治之,“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脉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方由桂枝、干姜、附子、白术组成。“凡枝皆走络”,方中桂枝味辛而性温,功擅温经通脉,辛散络中寒湿,为治疗络病之良药;干姜、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白术燥化湿邪。故全方可收散寒除湿、辛温通络之功,用治寒湿伤于肌表经络之证颇为相宜。

对于COVID-19寒湿痹阻肺络者,病位常肺与脾胃并存,宜用《伤寒论》小青龙汤合《古今医统大全》不换金正气散(陈皮、苍术、厚朴、甘草、草果、半夏、藿香叶)加减治疗。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细辛辛开透发,散肺络之寒邪;干姜、半夏辛温燥肺中寒湿。不换金正气散中陈皮、苍术、厚朴、草果温中散寒燥湿;藿香叶辛香,调理气机以透络。全方共奏温化寒湿、辛开透发络中寒湿之功。

2.3 疫毒痰瘀闭阻肺络,治以解毒化痰凉血通络 此型常见于COVID-19重症患者,症见发热,喘憋气促,谵语神昏,喘憋气促,咳嗽,痰少或黄或白,口渴不欲饮水,乏力倦怠加重,纳差,或伴腹胀、便秘。舌红或暗红,苔偏白腻或稍黄腻,脉滑数。

疫毒内陷,湿蕴化热入里,故发热;热毒壅阻肺络,肺失宣降,故喘憋气促;热邪壅肺,损伤肺络,不能渗津,津不化痰,肺气不利,故咳嗽少痰、口干;肺络受损,宗气合成不足,清窍周身失养,故见神昏、周身乏力。肺气不降,热毒耗液,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痰阻则血瘀,故而舌质暗红。

此期,由于湿热疫毒壅盛,病在气分,宜解毒与清热宣肺之品合用,佐以化痰活血通络。方宜用黄连解毒汤燥湿清解疫毒,以及以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平喘;若便秘者,以宣白承气汤加减,可适当加入瓜蒌仁、浙贝母、竹沥等辛润化痰通络之品。吴鞠通认为:“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9]。痰阻则血瘀,故此期多伴有肺络血瘀之潜证,表现为舌暗红,宜佐以性凉、活血通络之品,如赤芍、牡丹皮、郁金、大黄等。若出现咳血,为湿毒疫邪损伤肺络,迫血妄行,宜合犀角地黄汤清解络热,凉血止血。

2.4 肺衰内闭外脱,治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本型常见于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呼吸微弱又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宗气贯心脉、司呼吸,由于肺络受损严重,宗气合成严重不足,肺主气功能衰败,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湿毒疫邪内闭于肺,深入营血,逆传心包络,出现神昏烦躁,同时热毒损耗心阳,心阳衰脱,不能温通血脉,故见四肢逆冷、舌质紫暗。此型虚实夹杂,内闭外脱,治当升补宗气、回阳救逆、清热解毒、芳香透络开窍综合运用。方用升陷汤升补宗气,以助呼吸。更用《伤寒六书》回阳救逆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肉桂、附子、干姜、麝香)回阳救逆。阳气亏损,每致血脉瘀阻,络脉闭塞,该方人参、肉桂、附子、干姜益气回阳固脱;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化痰;麝香辛香以开心包络,开窍醒神。神昏烦躁者,当加用芳香药物透络开窍,清利心包络,治疗时可再联用清宫汤合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吴氏认为安宫牛黄丸功擅“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凡邪入包络,神昏谵语者,则可选用以上“三宝”斟酌使用,以取清热解毒、透络开窍之效。

2.5 恢复期  COVID-19恢复期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气阴两亏,治疗上宜健脾益气,或益气养阴,前者可用香砂六君子加减,后者可以沙参麦冬汤化裁。由于病在肺络,络脉受损,渗灌不畅,总宜于方中佐入活血通络之品,如丹参、当归、郁金,以促肺络之恢复。

3 结   语

COVID-19为湿毒疫邪上受所致,临床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存在寒化和热化的不同临床表现。其病机关键在于毒损肺络,肺络受损而不能渗灌津液,肺缺津不布,而有干咳、咽干之症。这也很好地解决了众家“湿夹燥”中湿与燥的矛盾。在COVID-19各型的治疗中,宜将通畅肺络贯彻其中,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候,分别采用辛凉透络、辛开通络、凉血清络、辛香开窍通心络、益气活血通络等治法。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81.

[2]吴有性.温疫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

[3]庞稳泰,金鑫瑶,庞博,等.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证规律分析[J/OL].中国中药杂志:1-8(2020-02-18)[2020-03-15].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00218.

502.

[4]仝小林,李修洋,赵林华,等.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OL].中医杂志:1-6(2020-02-17)[2020-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17.2034.006.html.

[5]王玉光,齐文升,马家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J].中医杂志,2020,61(4):281-285.

[6]过建春,万海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探讨[J/OL].中医杂志:1-6(2020-02-25)[2020-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25.

0919.002.html.

[7]柴守范,杨进.论络病与温病营血证[J].中医药导报,2010,16(4):1-3.

[8]范伏元,樊新荣,王莘智,等.从“湿毒夹燥”谈湖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中医特点及防治[J/OL].中医杂志:1-4(2020-02-06)[2020-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06.1256.004.html.

[9]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8.

(收稿日期:2020-03-24 编辑:蒋凯彪)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