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龙玉乾对壮医药线点灸的传承与贡献探讨

发布时间:2021-06-24点击量:2684

引用:黄梓健,陈宇虹,戴铭.龙玉乾对壮医药线点灸的传承与贡献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9,25(13):36-38.

龙玉乾(19322006),男,广西柳江人,曾任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他继承家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上以显著的疗效和鲜明的特色享誉区内外,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壮医专家。今就龙氏对药线点灸的传承与贡献进行探讨和分析。

继承并推广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1.1  继承家技  龙玉乾的祖母覃氏善用药线点灸疗法,在务农之余,常以治病助人为乐,其精湛的医术常为当地群众所称道。不仅如此,她还以“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儿孙个个贤”[1]为治家宗旨,教诲后人要乐于行善。龙玉乾的父亲龙见浤在母亲覃氏的传授下继承了药线点灸疗法,亦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民间医生。而后龙玉乾随父亲学习药线点灸疗法,继承了这一宝贵的技术。龙玉乾(以下简称“龙氏”)在工作之余为各级人士治疗疾病,30多年里治疗病人不下10万。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龙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药线点灸的内容,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因龙氏临床效果显著,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1985年受邀于广西中医学院(今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门诊部坐诊。1988年,龙氏到柳州地区医院(今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门诊部坐诊,并担任门诊部成立的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继续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为当地人民服务。

1.2  传播医术  龙氏在运用药线点灸疗法治病的同时,还热衷于此技术的传播。1975年,龙氏开始公开传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985年,龙氏到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坐诊的同时,开始举办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培训班。2年内龙氏举办了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面授班和函授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及英、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1993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走进广西中医学院,成为中医学专业的课程,继而授课对象扩大到了全校医学专业[2]。由于龙氏做出的诸多贡献,再经黄瑾明和黄汉儒教授及各级人士的努力,壮医药线点灸由原来秘而不宣的家传医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壮医针灸疗法中最主要的技法之一。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著书立说  龙氏主要著作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合著)、《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主审)、《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用穴详注200例》等,是后人学习研究壮医药线点灸的重要文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由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3位教授根据龙氏的经验讲述以及所提供资料整理而成,是第1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专著,奠定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学术地位和临床地位。本书探讨了气血不均衡的发病机制、明确了药线点灸的施术要点、确立了药线点灸的取穴原则、总结了药线点灸的常用腧穴,并附有龙氏治疗45种疾病的验案,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奠基之作。《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是经黄瑾明和黄汉儒教授整理汇编培训班学员们运用药线点灸的验案及1985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经验交流会论文,再由龙氏审校出版。本书作为药线点灸的培训教材使用,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正式出版的第1部教材[3],书中记录的许多药线点灸验案,对临床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用穴详注200例》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姊妹篇,补充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些未详尽之处。本书列举出200种常见疾病的取穴并附上简要的插图,使药线点灸疗法更便于学习与推广。此外,龙氏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壮医药线及其制法”[4]

确立壮医药线点灸的治疗体系

龙氏总结家传的技术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并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药线点灸治疗体系。尽管壮医药线的制法比较简单,即用苎麻加工成线,浸泡于麝香、雄黄和樟脑制取液而成[4],然而该疗法对各科疾病有确切的疗效。可见,壮医药线点灸的治疗体系是该疗法的核心内容。

2.1  辨病为首,诸诊合参  “辨病为首,诸诊合参”的思想,不仅适合指导壮医药线点灸的运用,亦适用于指导壮医其他针灸疗法及用药,是壮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诊断原则最先由龙氏总结提出,对壮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重要意义。龙氏认为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既要辨病又要辨证,但更强调辨病的重要性。对于诊断疾病,龙氏主张运用问诊、触诊、望诊等诸诊合参。龙氏对触诊经络辨病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要判断脏腑的病变,应触诊经络上的五输穴,何经上的穴位有特殊反映则是该经所对应的脏腑发生病变[1],触诊五输穴辨病的诊断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脏腑。

2.2  确立取穴原则  龙氏在临床中运用药线点灸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将常见疾病以“七纲”分类,其口诀云:“灸治铭言七大纲,寒热肿痿痛麻痒,一字一畤须当记,祛邪扶正得安康”[1],即按照发病时所出现的7种不同临床表现——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分成7类疾病来治疗。依“纲”确定主穴的位置,再依据具体病情选则配穴。龙氏根据临床经验,将药线点灸取穴原则概括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穴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4句口诀,详而言之有7个要点,一是凡畏寒发冷的疾患,选取手部穴位为主;二是凡发热体温升高的疾患,选取背部穴位为主;三是凡痿废瘫痪诸症,选取该痿废瘫痪之肌肉处的穴位为主;四是凡痛症,选取痛处及邻近穴位为主;五是凡麻木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的中央点为主;六是凡瘙痒诸症,取先痒部位的穴位为主;七是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类疾患取局部莲花或葵花穴[1]

2.3  明确施术要点与制备方法[4]

2.3.1  操作规范[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分为持线、点火、施灸3个步骤,龙氏对这3个步骤均制定了操作规范。

持线: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 cm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火(酒精灯、蜡烛等均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施灸: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去取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1穴灸1壮。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2.3.2  点灸手法[1]  龙氏认为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必须注意手法,严格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对重”的原则。即施灸时,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者为轻,长者为重。因此,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为轻;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为重。

2.3.3  药线选用[1]  药线根据粗细分主要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1 mm,二号药线为0.7 mm,三号药线为0.25 mm。龙氏认为药线型号的选用也有讲究,做到因时因人因病而异。天气寒冷,可用一号药线或二号药线双线合并施灸;天气炎热一般使用二号药线施灸;成年人患皮肤病可用一号药线或二号药线双线合并施灸;小孩皮肤幼嫩,很敏感,可特制比较细的三号药线施灸;手、足掌等部位,可用一号药线或二号药线双线合并施灸;面部等处则一般用二号药线施灸。线条搓得越紧越好,如经浸泡后出现松开现象,施灸时要重新捻紧再用。

2.3.4  药线制备[4]  首先,根据需要以苎麻加工成不同粗细的线[一般直径为(0.8±0.2 mm],用小苏打脱脂后备用。然后取麝香5~10 g,置研钵内,加入95%乙醇磨成粉末,雄黄10~20 g,水飞成细末,樟脑20~30 g,以上3种药物同置于4 kg95%乙醇内,充分混匀,再把备用的苎麻线投入此药液内浸泡24 h,取出待干即可使用。

2.4  总结常用腧穴  在临床中龙氏所使用的穴位与传统针灸用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是按照传统针灸取穴方法取穴;二是独创的特定穴位;三是腧穴位置与传统针灸腧穴相同,但是主治病症不同[1]。传统针灸穴位不在此赘述,现将龙氏部分常用特点穴的主治、定位列举如下。

脐周4[1]:治疗胃肠病变。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配套应用。

下迎香穴[1]:主治慢性单纯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膀胱3[1]:主治膀胱潴留。于尿液潴留而隆起之膀胱上缘取左、中、右3穴。

下关元穴[1]:治疗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与妇女月经相关疾病、不孕症等。于脐下3.5寸,关元穴下0.5寸处取穴。

燕口穴[1]:主治癫证。于两拇指相对,指尖处取穴。

食背穴[1]:主治急性胃肠炎、泄泻。于手背,当食指本节的中点取穴。

此外,还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顶、痔顶穴、长子穴、启闭、新设穴、止吐穴、外鱼际穴、食魁穴、中背穴等龙氏特定穴位[1]

2.5  探讨药线点灸的治疗机理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外络支节,贯通左右上下,将内部脏腑与外部各组织、器官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平衡[1]。龙氏口诀云:“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1],一旦气血失衡就会产生疾病。龙氏认为药线点灸能刺激局部,通过经络传导,调节气血,使之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尽管龙氏对药线点灸治疗机理的认识比较朴素,但对壮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一朴素的认识在相关学者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后,得到补充与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指导壮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及其临床应用的气血均衡理论。

运用传统穴位的独到经验

龙氏在临床上点灸的某些腧穴,其位置与传统针灸腧穴相同,但是主治病症却不相同。如教材《针灸学》[5]认为中脘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等病证,阳池主治消渴、腕痛及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病证,与不孕或子宫倾斜关系不大。而龙氏[6]以辨病为主,认为中脘和阳池均为治疗子宫倾斜的主穴,其中子宫左倾则用左阳池,右倾用右阳池,后倾用双侧阳池。龙氏治疗因子宫倾斜导致的不孕症常用下关元、中脘、阳池[1],其中下关元为龙氏特定穴,能治疗与妇科及生殖系统的疾病。

龙氏认为性夹色[6]是指在性交过程或性交后突然出现颈项、腰部强硬、不能转侧,头晕,气紧,指甲由白转红,后变紫黑色,甚则昏迷,男性有阴茎收缩,女性乳房收缩,并有上唇收缩等。此病因房事不节,精气大泄于外,一时之间四肢百骸不能得到充养所致,故出现颈项、腰部强硬、不能转侧,头晕,气紧等表现,虽其症状为实,然本质属于虚证。在龙氏的医案中把长强穴作为治疗性夹色的主穴,而一般认为长强穴并没有强壮补虚的功效[5],此亦龙氏的独到经验。在龙氏著述当中对传统穴位的运用还有不少独到经验,如神门治便秘[1],鱼腰用于消渴[1]等,对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运用有一定参考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龙玉乾在壮医药线点灸传承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推广药线点灸疗法,确立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体系,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奠基人。由于龙氏临床效果显著,同时无私地将秘而不宣的家传医术授之于众,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才得以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 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1-29-1440-414349-5088111-112.

[2] 李晶晶.谈壮医药线点灸教学[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3)96-97.

[3] 庞宇舟.对壮医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03-105.

[4] 龙玉乾,黄瑾明,黄汉儒.壮医药线及其制法:CN1095588[P].1994-11-30.

[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112.

[6] 龙玉乾.壮医药线点灸用穴图解详注200[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60-6176.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