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十问》“禹问于师癸”篇中的养生思想及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1-06-24点击量:524

引用:梁健康,张其成.《十问》“禹问于师癸”篇中的养生思想及方法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9,25(12):19-22.

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1]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15部简帛医书内容丰富、系统,成书年代相对确定,是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称得上中国医学史、养生学史上的新发现。尤其是房中相关的内容,并没有止步于房中术本身,而是融汇了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阴阳概念,描述了养生的核心理论和实操的具体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术体系,给后世一直带有神秘色彩的房中术、神仙等方技类学问正本朔源的机会。其中简书《十问》采用问答形式,假托古代帝王和传说人物的故事,讨论了服食、导引、吐纳、房中等问题。10个部分既独立成篇,各有一个核心话题,又围绕其“贵生、贵精、贵阴”的养生核心理论,相互印证,珠联璧合。《十问》第八篇“禹问于师癸”相对于其他各篇,立论高远,以点带面,逐层展开,以241字的篇幅讲述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术,理论和实操兼备,内容非常丰富。故对其进行单独探究,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1 概   述

“禹问于师癸曰:‘明耳目之智,以治天下,上均湛地,下因江水,至会稽之山,处水十年矣。今四肢不用,家大乱,治之奈何?’师癸答曰:‘凡治政之紀,必自身始。血气宜行而不行,此谓歀殃。六极之宗也,此气血之续也,筋脈之族也,不可废忘也。於脑也施,於味也移,导之以志,动之以事。非味也,无以充其中而长其节;非志也,无以知其中虛与实;非事也,无以动其四肢而移去其疾。故觉寢而引阴,此谓练筋;既伸又屈,此谓练骨。动用必当,精故泉出。行此道也,何世不物?’禹于是饮湩,以安后姚,家乃复宁。师癸治神气之道。”[2]

“禹问于师癸”首先描述了一个具体的问道背景:禹治天下十年,成绩斐然,填平了被洪水淹没的土地,疏导了泛滥成灾的江河,自己却落得个疾病丛生,家庭不睦。大禹因此很苦恼,向师癸请教。师癸的回答就是一套完整的养生解决方案,方案中既有指导思想和价值选择,也有养生理论和具体方法。

2 治身为先——养生指导思想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方法,《十问》当属于方技的房中类。在《汉书》的学术体系中,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种方技类一直是作为专业知识出现的,极少触及诸如治国、从政之类的政治话题,很多借来引出话题的虽为政治人物,如黄帝、大禹、舜、秦昭王等等,但其话题都局限在养生相关,不做过多延伸。“禹问于师癸”篇少见地在治身与治政之间表明了态度:“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重视生命,重视治身,在治身与治政之间,治身为先;二是不反对治政,认为治身与治政都是有价值的,二者不矛盾,治身做好了,治政也就能做好了。

重视生命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先贤思想中由来已久,墨家、儒家、道家、《吕氏春秋》均有这样的观点。杨朱认为“生”的重要性无可比拟,“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3]。《吕氏春秋》则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曾子认为:“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曾子·大孝》)墨子则提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墨子·贵义》)

“贵生”的出发点虽然一致,但在生命与政治或者更高的价值选择上,各家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儒家和墨家在“生”之上设定了更高的伦理价值追求,儒家追求“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墨家则强调“义”——“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但道家“重生”最大的特点是指向生命本身,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重要,珍视生命是治理天下的前提。极具对照意义的是与《十问》同地同期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中的观点。书中把“为身”和“为天下”做了比较,认为“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也是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为身”比“为天下”贵,二是如果“为身”做好了,就可以托付天下了[4]。这个观点是老子养生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和“禹问于师癸”的态度如出一辙。

同为道家代表,庄子的观点和老子类似,甚至更加极端地认为“治身”与“治政”是矛盾的,“治身”远重于“治政”。《庄子·让王》借尧让天下给许由和子州支父均不受的故事说出了“其生”重于“天下”的道理:“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在宥》则把这个话题推向更远,通过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把“治身”和“治政”的关系对立了起来,态度非常激烈:“治身”才是至道,“治政”就是残渣,要想追求至道,就要放弃残渣。

可以看出,“禹问于师癸”篇“治身为先”的观点是与道家尤其是老子的价值选择和养生思想一脉相承的。

3 朘精——养生的核心与关键

“禹问于师癸”篇将“六极之宗”作为解决禹的问题的切入点,也是通篇养生内容的核心。“六极之宗也,此气血之续也,筋脈之族也,不可废忘也。”六极之宗就是朘阴,朘阴即是男阴[4]。朘阴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四肢和前后阴的尊主,是气血的连接处,是筋脉的聚合部,是师癸养生术的关键点。

对于男阴的重视和修炼,一直是《十问》的核心内容之一,不止一篇讨论了这个问题。第五问”尧问于舜“篇中先是设问:“何故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治之奈何?”进而回答:“必爱而喜之,教而谋之,饮而食之……行年百岁,贤于往者。”这里的“阴”也是指男阴,对待它像是对待一个生命,要喜爱它,要教它如何使用,要给他饮食,这样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活到百岁,身体状况还能更好。第六问“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篇则直接表述其重要性:“人气莫如朘精”,把男阴之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朘气菀闭,百脉生疾,朘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朘”。寿命的长短都在于对男阴的保养和修炼。第七问“帝盘庚问于耇老”篇中面对盘庚“以为寿长,吾将何处道可行”的请教,耇老回答:“君必贵夫与身俱生而先身老者,弱者使之强,短者使长,贫者使多量”。将对男阴的重视和修炼作为达成“寿长”的最重要手段。

师癸养生以男阴为核心,背后是贯穿《十问》乃至整个养生和中医体系的“精”生成和作用的理论。对于“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并非《十问》独有的观点,先秦时期,这应该属于公共知识或者普遍认识。《管子·内业》提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淮南子》云:“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这时的“精”,是人生成的最关键的原材料,但还是抽象的。《黄帝内经》中的“精”真正成为了人体的一个部分,并且被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一是“先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是“后天之精”(水谷之精),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前者尤其重要,且会不断损耗,后者由不断摄入的饮食所化生,用以滋生和补充体内精气。《十问》中“精”的机理、作用和《黄帝内经》的表述非常接近。与《十问》同期同地出土的简书《天下至道谈》直接将养生和积精联系在一起,其云:“凡彼治身,务在积精”。这个观点与师癸养生术可以互为参照。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珍惜和积聚阴精,自然成为养生和延寿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如果“精”足,“轱白内成,何病之有?”(《十问·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男阴之精在体内聚成,还能生什么病呢?而那些生命遭受殃祸的人,一定是因为“阴精漏泄,百脉菀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十问·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男阴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阴精的生产地和聚集地,也就成为养生和延寿最受重视的器官。在《十问》中,积聚阴精背后的逻辑都是同一个——“贵精、贵阴”,围绕这个逻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重视男阴,并通过导引、食补等方式来保养和修炼;另一个是闭精少泄,是通过房中术的专门方法来巩固体内精气。“禹问于师癸”篇主要论述了第一个方法。

4 味、志、事三者结合——养生方法

“禹问于师癸”篇明确了解决禹的问题要从六极之宗(男阴)入手后,师癸给出了具体的修炼方法。“於脑也施,於味也移,导之以志,动之以事”,即把饮食、情志调节和运动结合起来,强调要放松大脑,变化饮食,调节情志,加强运动,自然可以充实内脏、增长关节、了解虚实盛衰,祛除疾患。其记载的具体方法如下。

4.1 服食 “於味也移……非味也,无以充其中而长其节。”要有饮食变化,没有五味,就不能充实内脏,增长关节。这说的实际是服食养生法,虽然师癸没有给出服食内容,但篇尾提到“禹于是饮湩”,也就是饮用动物乳汁后,“家乃复宁”。服食是中国传统养生术中的重要内容,《十问》和马王堆其他简帛中都多有涉及。如“黄帝问于大成”篇描述了服食动物乳汁的好处:“助以柏实盛良,饮走兽泉英,可以却老复壮,曼泽有光。”走兽泉英即是动物乳汁。服食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依然是“精”,食用五味都是为了补精、积精。《素间·阴阳应象大论篇》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4.2 情志调节 “於脑也施(弛)……导之以志……非志也,无以知其中虛与实。”师癸在这里提出关于人脑具有掌管精神意志的功能,用意志引导,才能知道身体的虚与实,进而使之充实发达。如何调节?师癸给出了两点:其一,“于脑也弛”,即放松头脑,不要使其负担过分紧张的工作,以减轻精神负担;其二,“导之以志”,要用意志去引导和控制,对象依然是男阴。

4.3 导引 “动之以事……非事也,无以动其四肢而移去其疾。故觉寢而引阴,此谓练筋;既伸又屈,此谓练骨。”这里的“事”,理解为导引或者形体运动更为合适,是一种有意识的锻炼,而不是普通的体力活动或者劳作,而下文的“练筋”与“练骨”更加明确了这一点。睡醒后牵引男阴,即是练筋;伸长又收缩,即是练骨。这里导引和运动的对象,依然是男阴。篇中提到“无以动其四肢而移去其疾”,为什么不是理解为导引四肢或者运动整个身体呢?因为男阴为六极之宗,统领四肢。而《黄帝内经》提到“精气竭则不荣其四支”。如前所述,锻炼男阴的目的是积精,这是师癸养生术的核心理论。

“禹问于师癸”篇文末又从修炼和保养男阴的具体方法回到了养生的主旨上:“动用必当,精故泉出。行此道也,何世不物?”适度地修炼和使用(男阴),精气必然充沛。实行这样的养生之道,怎么能不享尽天年呢?

5 讨   论

新发现带来的新学问自然有着新观点。简帛医书因年代久远,出土后残缺不全,奥义难解,对文本的解读多有争议,也不断有新论提出。“禹问于师癸”篇也不例外,学者除了对其中的字词术语的分析各有所见,对于通篇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六极之宗”的理解,是本篇的核心之一,但争议颇多。大体有如下几种:六种疾病说(马继兴)、六种灾祸说(周一谋)、六腑说(连劭名)、四肢和前后阴说(周祖亮)。李保国认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古典脊柱推拿的医论,故事中师癸用“治正”的导引推拿疗法,治愈了禹“四肢不用”的顽症[5]。连劭名则认为该篇的主旨是脾胃的调养,“四肢不用”的内在病因是脾胃不和,“六极之宗”指胃,导引是治疗“四肢不用”和保养脾胃的良好方法[6]。

本文根据上下文及《十问》通篇理解,对“禹问于师癸”篇中关键用语“六极之宗”的解释采周祖亮之说,进而认为该篇是以“阴精”理论为核心基础、以男阴的修炼为具体手段和切入点的房中养生术专论,与老子道家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不同见解均能给人启迪,对比讨论这篇珍贵文献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帮助和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出土文献中的先贤思想和了解秦汉前的医学、养生历史及文化都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3]吕不韦.吕氏春秋[M].任明,昌明,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池田知久.《老子》的养生思想——以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京大学藏竹书为中心[J].曹峰,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4):133-147.

[5]李保国.“禹问于师癸”考析[J].按摩与导引,2003,19(6):9-11.

[6]连劭名.马王堆三号墓竹简《十问》注释补正[J].考古,1994(5):447-452.

微信服务号